行路悟真知 立德致高远

Kommentarer · 1 Visninger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司林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回望大学时光,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抵达终点时的欢呼,而是这一路我们共同走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这是一段渐行渐悟的求知之路。短短几年,我们共同见证了知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 司林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回望大学时光,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抵达终点时的欢呼,而是这一路我们共同走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

    这是一段渐行渐悟的求知之路。短短几年,我们共同见证了知识形态的演变:当AI闯入课堂,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与此同时,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消费主义的甜蜜诱惑也在悄然塑造我们的思维。如今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仿佛比父母更宠你——平台给你想看的、商家造你想买的。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说:“你永远是对的。”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泛滥中守住思考的孤岛、在困惑中保持清醒、在迷茫中追寻本质——这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执念,正是大学赠予你们最宝贵的礼物。此去山高水长,而真正的毕业,是成为永远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思想者。

    这是一段相伴相生的成长之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超越零和思维,方能开辟新路。而你们,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书写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这几年,学校也在经历“生长的阵痛”,我们在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智慧教室等教学条件更加优化,校园环境日益美丽,学部制、书院制等改革稳步推进。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成长”更具温度,更可喜的是,我们成功实现“申博”目标,这让你们的毕业证更显分量。当然,成长从不是童话,而是一次次摸索前行的旅程,但请记住,在这个激荡的时代,唯有同舟逐浪,方能挥毫属于自己的壮丽华章。

    这是一段愈战愈勇的接力之路。进入学校,你们接过“博洽通达、弘毅致远”的精神火种,开启了一段延续与创造的青春篇章。教育不是单向给予,而是一场跨代共舞——彼此塑造、共同成长。十年前,2015届毕业生在信纸上埋下梦想的种子,今日重读,字里行间依旧温热。正如校友王晓宁所言:“拆开十年前的信封,仿佛触摸到了当年那个满怀憧憬的自己,而母校给予的,是让这份初心继续生长的力量。”如今,我也邀请你们致信2035,我们一起静候十年后的重逢。你们将火炬交予学弟学妹,各地校友会也来迎接你们踏入社会,母校更期待看到你们在更广阔的赛道上,继续奔跑——因为青春最美的风景,总在下一个弯道。

    你们将带着“未完待续”的期许出发,这将是一段且行且思的创造之路,此刻,我想再叮嘱几句。

    要厚植“德”与“能”的根基。在这充满无限可能、定位精准到经纬度的时代,“德”是你们永不偏移的罗盘——它赋予你们惊涛骇浪自岿然的胸襟。你们要明白,AI可以规划路径,但唯有道德良知才能指引方向。“能”则是你们破浪前行的风帆——它保证你们在数字化浪潮中既能乘风破浪,又不失赤子之心。你们要以德立身、以能立业,不仅成为职业的成功者,更成为时代的脊梁。

    要胸怀“大”与“小”的格局。“大”,是你们服务国家的战略定力——当你们起草合同时,要倾听中小企业的呼声;当你们分析财报时,要看清实体经济的脉动。“小”,是你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像会计师核对小数点那样严谨、像法官推敲法条那样较真。在这个数据可以量化一切的时代,你们永远不要用算法计算奉献的价值;在这个算力决定效率的时代,你们要用人文灵光拨开数据的迷雾。你们要以“大”的格局突破认知的边界,以“小”的匠心雕琢属于自己的人生作品,用青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要把握“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坚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批判思维的清醒,“行”是面对纷繁信息的实践智慧。算法能推送答案,却无法作出价值判断;大数据能预测趋势,却无法创造未来。你们要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在AI无法替代的领域中深耕细作。当面对难题时,你们不仅要善于检索信息,更要精准定义问题;不仅能读懂数据,更能创造价值。请记住: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最宝贵的不是记忆中的知识,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学习力与创新力。

    山水一程,终有一别。你们要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坚守“远”与“近”的定力,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敢破茧成蝶,也常饮水思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母校始终牵挂着你们、期待着你们的佳音。祝愿你们的未来,如旭日般灿烂辉煌。

    (文章为作者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节选)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