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支教点燃山村女孩梦,民族文化课藏惊喜,她们咋变这么自信?

评论 · 23 浏览

在云南文山的一个小山村里,一群穿着志愿服的年轻人围着桌子,和壮族、苗族女孩们一起忙活。他们手里拿着蜡染布料,拼出五颜六色的图案,象征着各民族抱成一团的温暖画面。这不是普通的课外活动,而是南京审

  在云南文山的一个小山村里,一群穿着志愿服的年轻人围着桌子,和壮族、苗族女孩们一起忙活。他们手里拿着蜡染布料,拼出五颜六色的图案,象征着各民族抱成一团的温暖画面。这不是普通的课外活动,而是南京审计大学“奔跑吧夏花”团队在村里搞的支教活动,用运动和文化给孩子们点亮成长的路。

  

  这些年轻人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干了件大事:用12天的支教活动,让乡村里的女孩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他们不光教书,还带着孩子们跑步、跳舞、做手工,把民族文化的美和运动的快乐塞进孩子们的日常。壮族女孩小花第一次学会了用蜡染布做图案,高兴得眼睛都亮了。她说:“原来我们民族的布料还能这么漂亮!”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村里的教室里上演。

  课堂上,志愿者们把民族文化讲得活灵活现。苗族女孩小钰当了回“小老师”,教大家画苗族银饰的图案。她告诉孩子们,这些花纹不只是好看,还藏着祖先的故事。孩子们一边画,一边听,觉得课本里的东西突然有了温度。壮族女孩小丽还分享了家乡“三月三”歌会的热闹,苗族男孩阿明讲起芦笙节的场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满是笑声。

  

  运动课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志愿者们设计了简单的游戏,比如“抢苞谷”和障碍跑,让女孩们在玩中动起来。苗族女孩阳阳以前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可在障碍跑比赛中,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笑得像朵花。志愿者小李说:“这孩子现在敢大声喊‘加油’了,变化真大!”运动让孩子们不光身体更强壮,心里的胆量也慢慢长出来了。

  文化课和运动课搭在一起,像给孩子们打开了两扇窗。他们在手工课上用纽扣拼出民族图案,学着用手指尖“摸”到文化的根。壮族舞和现代舞混搭的舞蹈课上,孩子们踩着节奏转圈,笑声响成一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宝藏,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拼在一起,能变成更美的画。

  

  志愿者们还走进了村寨,和家长们聊。他们发现,很多家长觉得女孩就该文静,不爱让孩子跑跑跳跳。团队就用实际例子告诉家长:运动能让孩子更勇敢,文化课能让她们更懂事。壮族家长老张听完后点头说:“我家闺女现在回家会讲苗族的故事,胆子也大了不少。”这样的变化,让家长们开始支持孩子们多学多玩。

  为了让支教更有针对性,团队做了不少功课。他们在活动前发了问卷,了解孩子们的运动习惯和文化认知。活动结束后,又通过访谈和观察,分析孩子们在勇气、团队合作和文化认同上的成长。比如,害羞的苗族女孩小芳,以前从不敢当众说话,现在能在游戏中带头喊口号。这些数据让志愿者们知道,哪些课程最管用,哪些地方还得改进。

  

  在文山的这片土地上,孩子们学会了用蜡染布拼出团结的图案,也学会了在运动中找到自信。他们的小世界,因为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变得更宽广。未来,这些孩子会带着这份成长,走向更大的天地。而民族团结的种子,也会在这片乡土上生根发芽,开出更美的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