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以“智云”为引,以“应用”为魂,在产业、生活、治理等多个层面加速推进 AI 与城市的全面融合,诠释了一座超大城市对智能化的积极回应。
撰文|张贺飞
编辑|沈菲菲
如果说 AI 是一道科技之光,现在已经落在了上海的街头巷尾。
刚刚落幕的 WAIC 2025 上,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全球 AI 创新的重心,渐渐从“比拼模型能力”转向“探索落地场景”,进入到了第二篇章——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街头,从云端算力走进市井日常。
上海,正站在这场转变的最前沿。
与往年相比,WAIC 2025 不单单是创新的舞台,同时也是一扇窗口,让世界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一座智慧与烟火气共生的城市。社区口腔医院里的 AI 辅助诊疗、工业生产线上的 AI 智能体、大型港口的智能驾驶卡车和调度助手…… AI 不再只是论文里的术语,而是城市“呼吸”的一部分。
而上海的 AI 进程,远没有放慢速度的痕迹。
就在 WAIC 2025 现场,上海电信正式推出了城市信息化服务品牌“智云上海”,构筑“上海有 AI 智惠全城”的城市智能服务体系,包含城市级的智能底座、覆盖全域的 AI 网络、支撑万象的落地能力,形成了可持续演进的城市级 AI 中枢。
从“智”开始,向“云”而生,上海正以看得见的落地速度和看不见的智能张力,勾勒了智慧城市的新样貌。
解构“智云网络”,价值不止于连接
经历了三年多时间的市场教育,许多企业和组织对 AI 已不再陌生,纷纷开始将 AI 作为生产力工具使用。
但在最基础的网络环节,还存在种种痛点。
比如某街道在处理高空抛物事件时,需要先把监控视频上传到中心服务器,然后由系统逐级分发给相关部门处理,加上后续的工单流转和响应,通常是以“小时”为单位完成一次事件的响应和处理。
比如在某汽车工厂,生产线上的设备会通过传感器不断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从本地传输到远程云端再返回的过程,存在超过 50 毫秒的时延,严重制约了生产精度。
以上还只是比较日常的场景,想要支撑 AI 应用的稳定运行,必须具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能力,这就要求网络不再是简单的 “数据传输管道”,进阶为城市级智能的“神经系统”。
“智云上海”的底座是“智云网络”,围绕 AI 时代的 “数字神经网络”,上海电信从四个维度给出了答案。
一是架构革新。
传统网络大多采用的是“三层树形结构”,满足了基本的连接需求,但应对 AI 需求时容易出现带宽收敛、时延过高等问题。
“智云网络”以扁平化的叶脊全互联架构为核心理念,打破层级限制,实现了全对称、无收敛的网络设计。简单来说,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能快速直达,路由路径始终最优。用户接入云服务仅需“ 1 跳”,云间通信或云边协同也仅需“ 2 跳”,极大降低了延迟,提高了响应效率。
二是能力进化。
过去,计算多部署在网络外围,网络仅作为“搬运工”;而现在,正在走向“计算在网络中间”——网络不仅负责选择最优路径,还能智能匹配最近、最合适的服务节点,实现“路径 + 算力”的双重优化。
角色转变的背后,离不开息壤算力调度平台的“算网融合”技术,通过将计算能力嵌入网络节点,网络本身成为具备算力感知、智能调度的“中枢大脑”,让数据在传输的同时,就地完成处理与分析。
三是技术融合。
传统网络长期依赖封闭的通信技术体系,在面对 AI 时代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时,已显得力不从心。
“智云网络”则以融合创新为核心,集成了大数据、AI、数字孪生等 DOICT 技术,呈现出了弹性、敏捷、智能、实时、开放等关键特性。一个直观的例子是,网络可以借助 AI 学习并分析历史数据,识别如金融早高峰、电竞赛事等典型场景中的算力需求规律,提前进行资源预测与动态编排,主动避免拥塞与时延飙升。
四是安全守护。
AI 应用离不开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共享,然而数据越丰富,安全挑战越严峻,在“数据可用”与“数据安全”间产生了天然矛盾。
“智云网络”构建了云、网、边、端一体化的防护体系,不同于传统网络“事后补救”的安全机制,具备实时感知与动态防御能力:一旦检测到数据传输过程存在风险,可瞬时切换至安全链路,规避信息泄露与业务中断;一旦感知到黑客攻击等异常行为,系统可自动触发隔离机制,将威胁拦截在萌芽阶段。
打个比方的话,上海电信的“智云网络”,就像是给传统网络装上了“大脑”和“感官”,从一个只会传递信息的“传声筒”,变成了能感知、能判断、能决策的“聪明管家”,不仅知道信息要去哪里,还知道谁最需要、怎么最快送达、怎么最安全。
回顾网络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智能进化史。
第一阶段是连接为主,激活了电商、门户、社交等产业;第二阶段是云化为主,网络开始与算力协同,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在线教育、短视频等产业爆发;当 AI 成为时代主线,拥抱 AI 的第一步,不是直接部署模型,而是要先搭好“能跑得起来”的智能中枢。
无处不在的算力,人人可用的 AI
有了智能的网络,AI 应用的“路”已打通,但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真正降低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的门槛?
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对 AI 的需求差异巨大,背后暴露出的是在算力成本、算力调度、模型训练、应用落地等多方面的结构性挑战。
首先是算力成本高企。大模型训练、推理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长,动辄上万张 GPU 的配置,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特别是制造、政务、医疗等传统行业,算力成为迈不过去的第一道门槛。
其次是模型训练门槛高。对多数行业用户来说,自研大模型难度极高,而开源模型又存在领域适配难、精度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在通用模型与行业知识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落地中的常见难题。
以及应用场景的碎片化。大模型不是“装上就能用”,涉及到数据接入、系统集成、安全合规等诸多环节,不同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千差万别,标准化能力不足,往往导致“试点可以、复制很难”。
AI 时代的关键命题不仅是“能力有多强大”,更是“落地有多简单”,这也是“智云上海”试图回答的问题。
在算力体系上,上海电信通过“ 2+M+X ”一体化算力体系,构筑了城市的算力主脉。
其中“ 2 ”代表临港智算中心、青浦智算中心组成的核心枢纽,作为算力“压舱石”提供强大的集中式处理能力 ;
“ M ”指的是超 500 个边缘算力节点,将算力下沉至企业园区、工厂、交通枢纽等边缘场景,实现 “一跳即达” 的低时延响应;
“ X ”表示核心城区的数据机房,目前已完成约 60 个数据机房完成升级改造,覆盖金融城、商务区等关键区域,形成了密布城市的“算力毛细血管”。
同时也意味着,算力成本将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不断摊薄,曾经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承受的模型训练和推理,将逐步惠及中小企业、基层组织乃至个人开发者,让 AI 真正“沉下去、铺开来”,为城市的每一个场景注入动能。
在模型能力上,中国电信“星辰”大模型作为智慧内核与技术底座,奠定了赋能基石。
比如上海电信基于“星辰”大模型自研了“星辰政务大模型”,目前已成功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获得信通院可信大模型认证最高等级 5A 级,并成功服务于上海市 12345 市民热线等项目。
在“星辰”大模型的能力基础上,上海电信上线了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提供从底层 IaaS 算力租赁,到 PaaS 模型训练工具链,再到集成“星辰”能力的 SaaS 应用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用得起 AI、用的好 AI。
就在 WAIC 2025 期间,上海电信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在算力超市和模型超市的基础上,打造了“智云上海 AI STORE ”,企业可以按需“雇用“擅长行政、法务、文宣、研发、客服、销售等能力的数字员工。其中晓系列 AI Agent 已经上岗,“小犇犇”是一位负责协同智能体的“指挥官”、 “晓主任”擅长公文写作、“晓律师”则是一位法律专家。
在产业布局上,上海电信将大模型和关键行业深度融合,持续激发产业的聚变效应。
为了响应上海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电信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率先落地了一批标杆场景,并将沉淀下来的经验和能力以平台解决方案的方式对外赋能,从一家企业不断延伸到整个行业,加速推动 AI 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
隐藏着一个个标杆场景背后的,向外界示范了“网络 + 算力 + 行业 Know-how ”的融合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扩展的参考答案:大模型不再只是“科研成果”,不再局限于展示性的 Demo,而是真正走进了生产一线、医院诊室和城市治理系统,成为可用、好用、敢用的生产力工具。
在人文关怀上,城市街边的百年公话亭化身 AI 智能体,让 AI 成为城市生活的“伴儿”。
截止到目前,“ Hello 老友亭”在上海核心城区已经有 600 多个点位,日均服务超 2000 人次,游客咨询超 10 万次,路线查询准确率高达 98%;政务咨询覆盖 200 多项事项,准确率 95%;为老人提供养老金查询、家属呼叫等服务,应急响应超 5000 次,平均 30 秒完成。
百年前的电话亭到 AI 赋能的“ Hello 老友亭”,既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新生,也是治理现代化、智慧化的缩影。
正如我们在上海见证的一幕:当算力供需错配、实时响应滞后、中小企业用不起 AI、普通人不会用 AI 等痛点被解决,上海电信正在让 AI 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种即取即用、经济高效的公共资源,成为“千行百业的日常工具”。
AI 飞入寻常家,看得见的提质增效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朝着未来生长的——不仅承载当下的生活,也不断为明天预留想象力与可能性。
放在中国城市演进的语境中,上海始终是一面“风向标”,不满足于“跟上潮流”,而是不断主动定义方向、试验路径、探索可能。无论是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资源配置、城市治理革新,还是在人工智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性突破,上海始终走在中国城市的最前列。
在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和 AI for All 的课题上,上海怎么做,有哪些看得见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的 AI 化进程。
在 WAIC 2025 上,“上海有 AI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参访者最直接、最深切的感知:从展馆里的智能体演示,到街头巷尾的真实落地,AI 已然成为上海的“第二语言”,写进了产业链、生态圈和城市日常。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链家那抹标志性的嫩芽绿,已经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链家的门店管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过去主要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响应慢,数据难以汇聚,运营分析也就无从谈起。2025 年上半年,上海电信基于智云网络为链家打造了一套“端到端、一体化”的智慧门店解决方案:
摄像头不再只是被动记录工具,而是成为 AI 的“眼睛”,实时洞察门店动向;依托智云上海强大的算力资源与 AI 能力,视频数据不再是沉睡的孤岛,而是可以分析和决策的宝贵资产;特别是在高峰运营时段,AI 辅助的客流分析帮助店铺更科学地配置顾问,进一步缩短了客户等待时间,投诉率明显下降。
看得见的改变背后,是一整套“以数据为基、以 AI 为骨、以服务为魂”的全新智慧连锁管理范式——连锁门店无需自行部署高性能本地服务器,即可通过云端获得稳定、弹性、近场的 AI 推理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门槛。
走进施耐德电气的上海康桥工厂,第一感觉便是“操作台瘦身”了,原先占据庞大工位空间的工控机和笨重的电脑机箱,被一台台显示屏大小的天翼云电脑替代,重新定义了外界对工业 4.0 的认知。
第一个标签是“绿色”。一台传统工控机,1 小时耗能 420W;一台普通台式机电脑,1 小时耗能 65W;一台天翼云电脑,1 小时耗能仅为 12W ……在“智云上海”动态负载均衡技术的赋能下,上海康桥工厂较标准工业 PC 节能 76%,较最高负载节能 97%。
第二个标签是“重塑”。基于上海电信的云网融合方案,上海康桥工厂的工作流程正在被重新定义:“即插即用”的云电脑,避免了维护停机现象,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云中台的实时数据监控,有效避免了物料短缺或积压问题,优化了生产资源配置。
可以找到的案例还有很多。
为了满足商飞集团规模化系列化发展需求与人工智能规划落地,上海电信在临港算力中心设立商飞 AIDC 专区,通过物理隔离实现资源独享,满足了商飞大模型训练对算力密度与稳定性的严苛要求;
为了解决海量视频的处理与存储,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基于“智云网络”打造了 AI 视频助手,实现了视频监控内容的自动抓取与识别;
为了应对知识碎片化、客户咨询频率高的保险咨询,某头部保险公司依托智云上海的“息壤”一体化智算服务平台,部署了大模型和智能体作为连接用户的“情感中枢”与“知识接口”,顶住了高峰期数千万的调用量级……
上海最迷人的地方恰在于此,在“基建先行、预见需求、提前服务”的城市精神下,AI 已经实实在在地嵌入生活、融入产业,以一座超大城市的治理魄力与技术温度,给出“ AI 城市化”的中国范本。
写在最后
“智云上海”谱写的蓝图,不仅仅是上海电信的技术战略,更是上海这座城市迈向全球 AI 高地的坚定决心。
既代表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更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进化:从拼产业资源,到拼算力底座;从拼项目招商,到拼生态服务。
在这张蓝图中,AI 不再只是某些企业的专属资源,而是像水、煤、电一样,成为人人可及、随取随用的公共资源。对企业来说,是降本提效的新引擎;对市民而言,是更聪明、更温暖的城市服务。
从“城市大脑”到“工厂中枢”、从“社区助手”到“ AI STORE ”,上海正以“智云”为引,以“应用”为魂,在产业、生活、治理等多个层面加速推进 AI 与城市的全面融合,诠释了一座超大城市对智能化的积极回应。
主理人 | 张贺飞(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开白以及读者交流,请联系个人微信「imhe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