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乌兰察布归乡大学生用知识陪伴为家乡孩子点亮假期

コメント · 15 ビュー

本文转自:乌兰察布日报●志愿者陪孩子做手工本报记者赵静摄□本报记者赵静暑期过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前进路街道为民社区的“七彩假期”公益课堂内,20名小学生正安静写作业。遇到难题时,他们纷纷举手示意,

  本文转自:乌兰察布日报

   ●志愿者陪孩子做手工本报记者 赵静 摄

   □本报记者 赵静

   暑期过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前进路街道为民社区的“七彩假期”公益课堂内,20名小学生正安静写作业。遇到难题时,他们纷纷举手示意,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老师立即俯身讲解。这个夏天,全市多个社区的公益课堂里,数百名返乡大学生主动担任“临时教师”,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孩子们的假期增添知识与欢乐。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学生杨文超是公益课堂的首批志愿者。每天上午,他需要同时辅导15名小学生完成作业。“刚开始孩子们总追着我问问题,现在他们学会自己查字典、小组讨论了。”杨文超半蹲在课桌旁,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勾画应用题思路时说道。这位大二男生坦言,过去总被父母照顾,如今要同时管理课堂纪律、解答疑问、调解矛盾,他体会到责任的分量。

   安徽科技学院学生荆广宏的课堂总是充满趣味。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他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教孩子们认识珊瑚时,我会播放潜水视频;讲海豚睡眠,就带他们做闭气实验。”举着绘本讲海马繁殖知识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白板上的海马简笔画被孩子们争相模仿。社区工作人员统计发现,参与公益课堂的孩子,暑期作业完成得特别好。“能用所学帮助家乡孩子,是件幸福的事。”荆广宏说。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宁宁的课堂则满是欢声笑语。下午课程中,她组织的成语接龙游戏让疲乏的孩子们重新打起精神:“一马当先!”“先发制人!”扎着马尾的志愿者老师举着接龙本,记录下孩子们的创意答案。她的手机里存着30多张特殊“礼物”:歪扭的“谢谢姐姐”画作、折成心形的作业纸,甚至半块舍不得吃的糖果。“有个内向的孩子,昨天突然塞给我一幅画,那一刻特别暖。”刘宁宁说,“志愿服务让我懂得陪伴比教导更重要,孩子们教会我保持童心,这是课本里学不到的。”

   前进路街道为民社区主任王芳指着墙上的活动照片介绍,通过“大学生+社工+家长”三方联动机制,已形成作业辅导、安全教育、兴趣培养等六大类课程。“上周的消防演练中,大学生设计的‘逃生迷宫’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自救技能。”她感慨,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知识,更让社区充满活力。

   记者离开时,走廊里仍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做的或许只是讲一道题、读一本书、组织一场游戏,但正是这些实在的陪伴,填补了部分家庭假期照护的空白。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用所学回馈家乡,在付出中收获成长。这个夏天,公益课堂不仅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更成为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堂”。

  [手机扫一扫]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