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炫技,而是修行。80%企业的AI功能成了摆设,只因缺少这套实战方法论。
01 热议:AI功能为何成为“僵尸模块”?
八月下旬,广州一场B端产品闭门会上,某知名SaaS企业的产品总监分享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他们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的12个AI功能中,有9个使用率不足5%,甚至有两个功能上线后几乎零访问。
“我们成了‘AI鬼城’的建造者。”他苦笑着说,“功能强大,技术先进,就是没人用。”
这不是个例。在过去一个月里,我参加了三场不同城市的产品经理交流会,发现大家面临相似的困境:
- 技术炫技型:盲目追求最新AI技术,与业务场景严重脱节
- 数据饥渴型:没有高质量数据支撑,AI模型效果惨不忍睹
- 价值模糊型:无法清晰定义AI功能创造的业务价值
- 落地困难型:实验室效果很好,一到真实环境就“见光死”
某制造业ERP产品的负责人告诉我:“我们去年投入200多万开发的智能预测功能,因为需要清洗3年历史数据才能使用,至今没有一个客户愿意尝试。”
问题来了:当我们斥巨资搭建了AI团队,购买了算力资源,接入了大模型API后,如何确保AI功能不是昙花一现的科技烟花,而是真正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业务引擎?
02 破局:华为的“三层五阶八步”AI工程方法论
在近期华为828 B2B企业节的一场分享中,华为云AI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三层五阶八步” AI工程方法论,这套方法正在华为内部和生态伙伴中广泛应用。
三层架构:打通AI落地的任督二脉
第一层:业务场景层(为什么做)
AI项目必须源自真实的业务痛点,而非技术人员的自嗨。华为要求每个AI项目必须明确回答“三个价值”问题:
- 客户价值:解决了什么核心痛点?
- 商业价值:如何带来收入增长或成本降低?
- 生态价值:是否能够增强合作伙伴粘性?
第二层:能力中心层(做什么)
避免重复造轮子,华为通过AI能力中心沉淀通用能力,包括:
- 自然语言处理中心:提供文档理解、智能对话等通用能力
- 计算机视觉中心:封装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等常见功能
- 数据智能中心:提供预测、推荐、异常检测等算法模型
第三层:开发平台层(怎么做)
ModelArts开发平台提供全套工具链,让AI开发从“手工作坊”升级为“现代化工厂”,实现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部署上线的全流程标准化。
五阶演进:AI落地的成熟度模型
华为将AI落地分为五个进化阶段:
- 单点实验:选择一个高风险、高价值的场景进行试点
- 局部推广:在3-5个类似场景中复制成功经验
- 规模扩展:跨部门推广,建立基础AI设施
- 体系融合:AI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和决策体系
- 智能引领:AI驱动业务创新和模式变革
绝大多数企业卡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因为缺乏明确的方法论和资源投入。
八步流程:AI项目的实施路线图
这是方法论中最实操的部分,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展开。
03 实战:八步法打造高价值AI功能
基于华为方法论和本人多年的实战经验,我提炼了这套B端AI产品落地八步法,已经在我们团队多个项目中得到验证。
第一步:价值锚定 – 找到AI的“金矿”场景
核心原则:不是所有场景都值得AI化,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四选四不选:
- 选高频场景,不选低频需求
- 选痛点明显场景,不选“锦上添花”需求
- 选数据丰富场景,不选数据荒漠
- 选效果可衡量场景,不选模糊需求
实战案例:我们曾经面临20多个可能的AI化场景,最终选择“智能合同审查”作为突破口。原因:
- 高频:法务团队每天处理50+合同
- 痛点明显:人工审查耗时易错
- 数据丰富:公司有10年累计上万份合同数据
- 效果可衡量:审查时间缩短比例、风险点发现数量
第二步:数据勘测 – 避免“垃圾进垃圾出”
常见误区:先建模后找数据,结果发现数据根本不存在或质量极差。
数据可行性验证清单:
- 数据是否存在?是否有历史积累?
- 数据可获取性?是否需要跨部门协调?
- 数据质量如何?需要多少清洗工作?
- 是否有标注数据?标注成本多高?
- 是否存在数据合规风险?
实战技巧:我们创建了“数据地图”工具,快速评估每个潜在AI场景的数据状况,避免陷入数据泥潭。
第三步:边界划定 – 明确人机协作边界
关键认知:AI不是完全替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能力。
边界划定原则:
- AI擅长: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重复性工作
- 人类擅长:复杂判断、情感交流、创造性工作
实战案例:在我们的智能客服系统中,AI处理80%的常见问题,复杂问题转人工客服,同时为人工客服提供实时话术建议和用户情绪分析,人机协作效率提升3倍。
第四步:MVP设计 – 最小可行产品验证
核心原则:用最小成本验证核心假设,快速试错。
MVP设计三要素:
- 最简功能集:只解决最核心的痛点
- 最短路经:用户最少步骤完成关键任务
- 最快反馈:建立数据收集机制验证效果
实战案例:我们开发的智能推荐功能,最初只基于一个维度的数据(购买历史),上线验证效果后再逐步增加更多特征(浏览行为、相似用户等),避免一次性过度开发。
第五步:迭代演进 – 数据飞轮驱动优化
核心机制:建立“数据-模型-反馈”的闭环循环,让AI功能越用越聪明。
迭代演进关键:
- 设计用户反馈机制:显性反馈(评分、点赞)和隐性反馈(使用行为)
- 建立模型评估体系:技术指标(准确率、召回率)和业务指标(转化率、满意度)
- 制定迭代计划:基于反馈持续优化模型和功能
第六步:规模推广 – 从1到N的复制扩张
核心挑战:如何将单个场景的成功复制到更多场景。
规模推广策略:
- 能力抽象:将已验证的AI能力抽象为通用组件
- 流程标准化:制定标准的接入和使用流程
- 生态赋能:为合作伙伴提供工具和支持
第七步:运营体系 – 让AI功能持续创造价值
常见误区:重开发轻运营,导致AI功能上线即巅峰,然后逐渐衰落。
AI运营四大体系:
- 效果监控体系:实时监控模型效果下降预警
- 数据回流体系:持续收集新数据用于模型优化
- 用户教育体系: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AI功能
- 价值评估体系:定期评估AI功能的业务价值
第八步:组织保障 – 构建AI友好的组织环境
最后但最重要:再好的方法论也需要组织和团队支撑。
组织保障关键要素:
- 跨职能团队:产品、技术、业务人员深度融合
- 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冒险,容忍试错失败
- 学习文化:建立AI知识共享和培训体系
04 案例:八步法在制造业的实战应用
为了让理论更接地气,分享我们团队在某制造业ERP系统中应用八步法的实战经验。
项目背景:客户是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希望在生产质量检测环节引入AI技术,降低漏检率,提高效率。
4.1 价值锚定阶段
通过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 质量检测是生产关键环节,漏检导致客户投诉频繁
- 现有纯人工检测效率低且一致性差
- 有2年历史检测数据积累,包含大量图片和检测结果
确定AI场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检测
4.2 数据勘测阶段
- 收集历史数据:10万+产品图片,其中已有标注数据约3万张
- 数据质量评估:发现标注标准不一致问题,需要重新统一标注标准
- 数据增强方案:采用生成式AI扩充稀有缺陷类型的数据
4.3 边界划定阶段
- AI负责:初步筛查和疑似缺陷标注
- 人类负责:最终判定和复杂案例处理
设计人机协作界面:AI标注疑似区域,人类检验员确认或修正
4.4 MVP设计阶段
最小可行产品功能:
- 只检测最常见的三类表面缺陷
- 集成到现有质检工作站,最小化改变工人操作习惯
- 设计一键反馈机制,方便工人纠正AI错误
4.5 迭代演进阶段
- 初期模型准确率约85%,经过3个月数据收集和模型优化,提升到94%
- 增加缺陷类型覆盖,从3类扩展到8类
- 优化推理速度,满足生产线实时需求
4.6 规模推广阶段
- 将训练好的模型抽象为通用视觉检测服务
- 推广到其他生产线和厂区
- 为合作伙伴提供相同能力,成为新的收入来源
4.7 运营体系构建
- 建立模型监控仪表盘,实时跟踪各生产线检测效果
- 定期收集新数据用于模型迭代优化
- 为质检员提供定期培训,提高人机协作效率
4.8 组织保障调整
- 组建专门的AI运营团队,包括数据标注员、模型工程师和业务专家
- 调整KPI体系,将AI使用效果纳入相关团队考核
- 建立月度复盘机制,持续优化整个系统
项目成果:
- 缺陷漏检率降低67%
- 质检效率提升40%
- 每年节省质量成本约300万元
- 成为产品亮点,帮助赢得5家新客户
05 陷阱:B端AI产品经理常踩的5个坑
即使有了好方法论,实践中还是难免踩坑。总结5个最常见陷阱:
5.1 技术驱动而非价值驱动
- 陷阱表现:盲目追求最新技术,而不是解决真实业务问题。
- 典型案例:某CRM产品强行加入区块链技术,结果完全没人使用。
- 避坑指南:每个AI功能必须能够清晰回答“这个功能为谁解决什么痛点,带来什么价值”。
5.2 数据准备不足盲目启动
- 陷阱表现:低估数据准备工作的复杂度和耗时。
- 典型案例:某供应链预测项目,原计划3个月上线,结果数据清洗和标注就花了5个月。
- 避坑指南:在项目启动前完成详细的数据评估,包括数据存在性、质量、可获得性和合规性。
5.3 忽略人机协作体验
- 陷阱表现:只关注模型效果,不关注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
- 典型案例:某智能文档系统准确率很高,但结果展示方式让业务人员难以理解和使用。
- 避坑指南: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最终用户的使用场景和认知习惯,设计intuitive的人机交互界面。
5.4 缺乏持续运营计划
- 陷阱表现:以为模型上线就是终点,没有规划后续运营和迭代。
- 典型案例:某推荐系统上线初期效果很好,随着数据分布变化,效果逐渐下降,却没有迭代机制。
- 避坑指南:将AI功能视为需要持续喂养和照顾的“孩子”,而不是一次开发完成的“产品”。
5.5 组织协同不足
- 陷阱表现:AI团队孤立工作,与业务部门脱节。
- 典型案例:某AI功能技术很先进,但因为与业务流程不匹配,最终被业务部门弃用。
- 避坑指南:建立跨职能团队,确保业务人员深度参与AI项目的全过程。
06 未来:AI产品经理的能力进化
随着AI技术的普及,B端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6.1 三大能力升级
1. 数据思维
能够评估数据可行性和质量
理解基本的数据处理和标注原则
设计数据反馈闭环机制
2. 技术认知
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
与技术团队高效沟通
评估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本
6.2 工作重心转变
从“需求翻译员”转变为“价值设计师”:
以前:收集业务需求,传递给开发团队
现在:深度理解业务,发现AI可以创造价值的机会,并推动实现
07 结语:AI落地是修行而非炫技
AI落地不是一场炫技的科技秀,而是一场艰苦的修行。它需要产品经理深入业务场景,理解用户痛点,尊重数据规律,设计合理的人机协作,并建立持续的运营机制。
华为的“三层五阶八步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框架,但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最重要的是保持价值导向、小步快跑、持续迭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在AI落地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让AI不再是你产品中的“僵尸功能”,而是真正的业务增长引擎。
本文由 @耶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