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里支教15天,孩子大变样,村里人却感动落泪

코멘트 · 55 견해

西安思源学院的大学生们,带着满腔热情,跑到陕西蓝田县鲍旗寨村,干了件大事——给村里的孩子们支教!这群年轻人组成的“希望树”爱心支教团,在2025年暑假,用15天时间,点亮了乡村娃娃们的学习路。他们的故

  西安思源学院的大学生们,带着满腔热情,跑到陕西蓝田县鲍旗寨村,干了件大事——给村里的孩子们支教!这群年轻人组成的“希望树”爱心支教团,在2025年暑假,用15天时间,点亮了乡村娃娃们的学习路。他们的故事,简单又暖心,值得咱们细细听。

  

  这支支教团有12个大学生,由校团委书记朱梦怡和乡村振兴办主任田文带队。他们7月16日来到鲍旗寨村,带着书本、画笔,还有一颗颗想帮孩子们的心。村里条件简单,教育资源不多,但这群年轻人没嫌苦,扎下根来教孩子们读书、画画、唱歌,还教他们怎么自信地表达自己。

  

  村里的孩子,平时接触不到啥艺术课,顶多也就是语文数学。可这回,大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课。他们教孩子们跳舞,教他们唱歌,还带着他们做手工、写书法。短短15天,孩子们就像变了个人,胆子大了,笑容多了,连说话都更有底气了。这些变化,哪是几堂课能概括的?那是大学生们用心换来的!

  7月24日,支教团搞了一场成果汇演,村里的娃娃们可算是露了把脸。有的孩子跳舞,动作利落得像小明星;有的唱歌,嗓子清亮得让人想鼓掌;还有的朗诵,声音洪亮,感情满满。现场还摆了孩子们的画作、书法和手工,件件都带着他们的认真和开心。家长们看着,眼睛都湿了,觉得孩子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鲍旗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谭利均,站在汇演现场,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这群大学生给村里带来了好东西。以前,村里的孩子没机会学这些“高雅”的东西,顶多会写字算数。现在,他们不光学了新本事,连精神头都不一样了,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爱学习。他直夸“希望树”支教团,给了村里教育一股新风。

  大学生们教课,可不只是图个热闹。他们每天备课到深夜,琢磨怎么让孩子听懂、爱学。村里教室简陋,缺东少西,他们就自己掏钱买材料,甚至从城里带教具过来。有一回,教画画缺颜料,一个大学生跑了几十公里去镇上买,回来时满头大汗,孩子们却乐得像过节。

  

  这次支教,大学生们也学到了不少。他们本来是城里娃,平时住宿舍、玩手机,哪见过村里这光景?可到了鲍旗寨,他们跟着孩子一起干活,帮着村民割草、喂鸡,晚上还得点着煤油灯备课。苦是苦了点,但他们说,值!因为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他们觉得自己干的事有意义。

  带队的朱梦怡老师说,这趟支教不只是教孩子,也是让大学生们接地气。她说,城里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啥都懂,可到了乡下,才知道生活有多实在。支教让这些年轻人明白了,教育不只是上课本知识,更是点亮一颗颗心。她还说,学校以后会多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学生来村里,帮孩子们,也帮自己成长。

  村里人跟支教团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刚开始,村民还有点腼腆,觉得大学生是“外来客”。可没几天,村民们就拿自家种的菜、摘的果子送给支教团。孩子们更是黏着大学生,喊他们“老师”,下课了还拉着他们讲城里的故事。这种感情,比啥都珍贵。

  

  数据上来看,鲍旗寨村有200多个孩子,这次支教直接帮助了60多个。支教团上了100多节课,涵盖语文、数学、艺术、体育,连心理健康课都有。孩子们学了新东西,家长们也高兴,说村里好多年没这么热闹了。这60多个孩子,可能就是村里未来的希望。

  支教团不光是来教课,还想把好事做长久。他们跟村里商量,未来还会再来,可能会搞线上课程,或者带孩子们去城里看看。他们还计划跟其他学校合作,把更多好老师、好资源带到村里。这不就是“授人以渔”吗?不光给孩子知识,还给他们看世界的路。

  

  西安思源学院的“希望树”支教团,用行动告诉大家,教育能改变乡村。他们不光给孩子们带去了知识,还带去了希望。未来,这样的支教还会继续,更多的年轻人会走进乡村,更多的孩子会因为他们而看到更大的世界。你说,这事暖不暖心?这样的年轻人,是不是值得咱们点赞?

코멘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