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李立群回河南老家祭祖,跪地泪流喊亲人,根在哪心就在哪

评论 · 0 浏览

73岁的李立群,很多人以为他是地道的台湾人,带着那口熟悉的台湾腔。可谁能想到,他其实是个根正苗红的河南人!9月2日这天,他风尘仆仆回到河南孟州老家,跪在祖坟前,虔诚地烧纸、磕头,嘴里喊着亲人的名字,

  73岁的李立群,很多人以为他是地道的台湾人,带着那口熟悉的台湾腔。可谁能想到,他其实是个根正苗红的河南人!9月2日这天,他风尘仆仆回到河南孟州老家,跪在祖坟前,虔诚地烧纸、磕头,嘴里喊着亲人的名字,声音哽咽,画面让人鼻子一酸。这段视频他发到网上,短短4小时就收获了4.8万点赞,7千多条评论,网友们都说:这才是家的感觉,根在哪儿,心就在哪儿!

  

  李立群坐着侄孙的车,颠簸一路到了孟州。车刚开进市区,他就像个孩子似的,指着路牌喊:“到家了!孟州市区!”那股兴奋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下了车,他饿得肚子咕咕叫,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直奔路边一家凉粉店。为什么非吃凉粉?因为这是他老家的味道!他回忆,小时候父亲常念叨这口凉粉,说外地的怎么吃都不对味儿。果然,李立群一坐下就点了一大碗,边吃边说:“这味儿,馋了好久!”

  

  吃完凉粉,他开始逛村子。孟州的农村现在发展得可好了,路边全是新房子。李立群指着一个厂房,得意地说:“这厂是我侄子开的!”转个弯,就到了侄子家,两层小楼,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有专属停车位。门口停着一辆老头乐,他看得眼睛都亮了,笑着说:“这车看着真带劲,我想开一圈试试!”这老头,年纪大了,心倒还挺年轻。

  

  没歇多久,侄子带着他往祖坟走。坟地就在一片花生地中间,周围全是农田。河南这边管得严,不让随便立碑,很多人家的坟就在自家的地里,稍微堆个土包意思一下。如果后人不常来祭拜,时间长了,连坟头在哪儿都找不着了。李立群的父亲和姐姐的骨灰,就是他大哥和侄子特意从台湾抱回河南埋下的。老人家生前总说,人在外头漂,家永远是根,死了也要回村里埋着。

  

  到了坟前,李立群从包里掏出纸钱,一张张烧起来,嘴里喊着:“爸爸,奶奶,大哥大嫂,我来看你们了!”他跪在地上,头埋在黄土地里,半天没起来。烧纸的时候,他还小声念叨着对亲人的思念,声音里带着哭腔。烧完纸,他又郑重地磕了三个头,起身时眼睛都红了。旁边的侄子跟着祭拜,他还贴心地提醒:“小心点,别烧到头发。”这场景,既温馨又让人心酸。

  

  李立群站在坟前,感慨万千。他说:“今天特别想我爸,越想越觉得自己像他。”他指着坟边的一棵柏树,说这是父亲下葬时种下的,当年还是小树苗,现在已经长得又高又壮。30多年过去了,树在长,人在老,可对家的那份牵挂,从没变过。他感叹,年轻时不太懂上坟的意义,年纪大了,才明白这是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根的执着。

  

  祭完祖,李立群和一大家子亲戚聚在一起吃饭。桌上热热闹闹,河南方言此起彼伏,但他一句都听懂,还能清楚地说出每个人的关系:“这个是我高祖父那支的,那个是我亲侄女,这个得喊我姥爷!”虽然常年在台湾,血脉的联系却一点没断。推杯换盏间,他笑着说:“咱们这一家子,够大的吧!”这一刻,悲伤散去,更多的是团聚的温暖。

  

  李立群在老家只待了一天,可这一天对他意义重大。他说,年纪越大,越觉得回老家上坟是件大事,哪怕路途再远,也得回来。他还说:“以后想年年都来,但也不知道体力撑不撑得住。只要心里那股劲儿上来了,非回家不可!”这话听着真让人动容。家,就像一根线,不管走多远,总能把人拽回来。

  

  在河南,祭祖上坟有固定的时候,春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这四次最重要。每次上坟,不只是个仪式,更是血脉的延续,家族的凝聚。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在坟前烧点纸、说说话,可对李立群这样的老人来说,这是心里的寄托,是对逝去亲人的一份念想。他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却始终记得河南老家的根,这份情义,真的让人敬佩。

  

  这事放网上,网友们也炸开了锅。有人说:“李立群这老爷子,太真实了,谁还没个想家的心啊!”还有人感叹:“不管走多远,根永远在老家,这才是中国人的魂!”也有人讨论,年纪大了是不是都这样,总想回老家看看?这些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家是什么?是老家的凉粉味,是坟前的一把纸钱,是亲人围坐一桌的笑声。

  

  李立群的故事,让人想起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根。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不管离家多远,家乡总是心里的牵挂。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家不只是个地方,更是一种归属感。你说,这么一份真情,谁看了能不感动?大家伙儿是不是也想回老家走走,看看自己的根在哪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