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图书众筹逐渐成为实体书读者热衷的购书方式之一。然而,货不对板、延期交付、价格虚高等现象,可能让“众筹”变“众愁”,阅读变了味的同时,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图书众筹模式其实在国内已出现了十多年,并非一个新近的概念。理想状态下,它确实有多重优势。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出版的“单向输出”,它在作者、出版社与读者间构建了一种双向互动机制,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参与创作的“投资方”之一,可以就图书的设计,甚至具体内容提供意见,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参与感;另一方面,它可以为那些商业回报有限但文化价值高的作品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比如小众社科著作、冷门历史典籍,若按传统出版逻辑可能难见天日,但却可能通过众筹模式聚合小众需求“活”下来。同时,该模式也能减轻出版方的库存压力。这正是它能在一定范围被推崇的原因。
但就现实来看,图书众筹模式俨然有被“玩坏”和“异化”的迹象。早在十多年前,该模式最早引入国内时,就主要成了一些本就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写作者用来“锦上添花”的选择。如最早一些众筹图书的众筹额度达到了上百万元,而它们的写作者基本上是以一些知名企业家甚至明星艺人为主。同时,不少众筹图书已有偏离阅读属性的嫌疑,而完全沦为一种“工艺品”。如报道显示,大部分图书众筹项目走的是中高端路线,多为特装书,特别是一些大部头的书,由于开本较大、纸张克数较重,阅读起来并不方便,不少人买来后就只能将其束之高阁,且价格往往远超正常的图书价值。甚至,一些众筹图书,图书本身仿佛成了“噱头”,“搭售”的一些周边文创产品才是“主角”。
这些乱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发起方将众筹异化为了“圈钱”工具,把特装当溢价借口,将“互动”作营销噱头,却忽视了众筹的本质应该还是“内容为王”,能够满足一般出版模式无法提供的内容。而当货不对板、价格虚高,甚至延期交付成为常态,读者的信任自然会流失,最终让“众筹”变成“众愁”,拖累整个行业的口碑。
破解困局的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打造品牌,才是长久之计。这要求出版机构能够持续推出内容过硬、制作精良的图书产品,从选题策划到纸张印刷,从工期把控到售后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经得起检验,从而形成稳定的品质预期。如“理想国”的M系列、读库的“非虚构文库”等,读者只需看到品牌标识,便会产生内容信任。如果众筹语境中,出版方也能够构建起这样一种品牌公信力,相信就有望能真正让众筹模式成为缓解传统出版市场危机的一剂“解药”。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模式如何创新,对图书出版行业而言,品质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行业基石。如果众筹模式的重心放在了包装 “内卷”和价格“收割”上,而忽视内容的“走心”,偏离图书出版该有的专业精神,注定难成“大气候”,也只会与读者渐行渐远。
文 | 朱昌俊(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