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知识需要被凝视,而非仅作搜索

Kommentarer · 2 Visninger

《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从〈自然史〉到维基百科》西蒙·加菲尔德 著 李旭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21年6月的一个星期五,我购得《大英百科全书》预装增补本的第4、5、6版,共7卷。这几卷书的出版年份是从1815

《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从〈自然史〉到维基百科》西蒙·加菲尔德 著 李旭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21年6月的一个星期五,我购得《大英百科全书》预装增补本的第4、5、6版,共7卷。这几卷书的出版年份是从1815年到1824年,其中包括有关声学、航空学和西班牙的条目。我对其中篇幅长达29页的“骑士制度”条目很感兴趣,也惊讶于有关“方程式”的条目篇幅竟长达40页。我希望了解1819年的人是如何看待埃及的,也希望得知1824年的人对“詹姆斯·瓦特”的看法。

  典籍厚重,藏着知识的深沉价值

  几周后,我在一家书店的地下室里发现了另外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当我站直身子之后,就很难捧起这本书了——它又大又沉,相当笨重,所有这些都满足了人们对一部百科全书的期待,且总让人联想到丰富的知识。人们总习惯于在动荡的社会变革当中,寻找一些值得信赖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来获得一种稳定感,一种自己仍能掌控自身命运的感觉,这一途径就是走进百科全书的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为《大英百科全书》供稿的。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其中很多人还拥有博士学位,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能与其他人——比如我分享他们掌握的知识。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官方说法,编辑这套巨著共花费了3200万美元,其中还不包括印刷成本,可以说,这是出版史上最大的一笔私人投资。而目前这套丛书的价格——平均44便士一卷,比一根玛氏巧克力棒还要便宜——这使其成为人们能够买到的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贬值速度最快的工具书。

  在我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那些书脊上的“密码”,或者说,至少我把那些文字当成了密码。每一卷书的书脊上都刻着字母指南,“从突然的巨响到繁殖”,“从苍头燕雀到颜色”,“从腊肠犬到水肿”,“从薛西斯到齐夫利希”。尽管百科全书的编纂者称其为“标题”,但这并不能够说明这些词语就不是密码了。它们肯定是某种密码,在其背后一定有某种重大的、终极性的东西。如果说百科全书是知识的终极合流,那么书脊上的密码就是知识的终极提炼,是深度学习的纯粹精华。换句话说,这就是启蒙,是超越,是终极真理。

  20世纪70年代初,我的父母出资购买了整套的《犹太百科全书》,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这套书占据了我父亲书房中的很大一部分空间。现如今,我已经将这套书搬到了我岳父母位于汉普郡的家中。尽管我和我的家人很少会翻阅这套书,但其蓝色配金色的装帧仍然十分吸引眼球。

  对于一个一生都在积累和阐释信息的人来说,一套好的百科全书永远都是广博知识的历史支柱——熟悉、不花哨、忠实、准确。是的,这些书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我之所以会对这些书感兴趣,是由于某种陈腐的怀旧情结。

  数字时代,知识载体悄然变迁

  一生当中,我拥有过许多百科全书。尽管我收藏的百科全书数量越来越多,但我不知道,收集到何种程度才算得上“足够多”。

  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内容如此丰富、价值无法估量的东西怎么会变得如此多余?为什么这么多人把百科全书白白送给别人?我当然知道答案,是数字化、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维基百科的出现。这个世界在向前发展,获取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我也知道,信息不等于知识,就像半导体不等于涡轮机一样。而且,我相当肯定,如此轻率地放弃这么多的知识积累,不是什么好兆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新闻(不管其内容如何)的6倍,而且,虚假信息给科技公司带来的收益远高于真实信息(不管其内容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然要问,我们能够相信谁。尽管百科全书当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错误,但我始终相信印刷出版的百科全书及其编辑的诚意。我们的家中(以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里)都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样一大套图书,这说明,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有比这套书更重要的东西;深度知识让位给了浅显的东西。百科全书严谨的编纂过程证明了我们对其内容的重视程度,而忽视这一历史的做法毫无疑问昭示着一种文化健忘症。

  百科传世,映照时代的知识坚守

  本书既探讨了百科全书本身的特质,也深入剖析了深度学习的价值内涵。书中详细记述了编写这类图书所投入的巨大精力——其规模之惊人不言而喻,同时也阐释了这般投入之所以值得的深层理由。对于购买百科全书的人而言,他们渴望获得的是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出版成就,百科全书的每个维度都值得人们为之庆贺。

  这些古老的百科全书就像古地图册,能够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知道些什么。就在不久之前——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拥有电脑之前——百科全书还是最能够塑造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书籍。

  当然,百科全书无处不在是有其原因的:它曾经像汽车一样普遍。百科全书既受人尊崇,又遭人嘲讽,百科全书之所以能在文学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是思想交流的厚重背景,是书架上的身份象征,是屹立不倒的讽刺对象。本书所涉及的历史侧重于西方,侧重于欧美传统。中国和南美洲的百科全书也会被纳入进来,但只是个例,因为我不仅要记录百科全书作为一件物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编纂者令人钦佩的(尽管有时是狂热的)雄心壮志,还要将其置于西方知识建设的框架之中。百科全书既是启蒙运动的一部分,也是数字革命的一部分。如果这本书的内容不按字母顺序排列,那就大错特错了;此外,除了字母A外,我的书将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我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在本书的开头部分,《大英百科全书》的第1版刚刚出版,而在临近本书结尾之时,维基百科应运而生。

  我开始思考,一套比木柴还要便宜,却鲜有人问津的百科全书,究竟在诉说着什么?或许,它正折射出我们对信息及其历史的重视程度,尤其在这个常被诟病为“无根化”“不稳定”的时代,我们对知识的态度究竟如何。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尤其是学会审视生活中那些值得了解的事物与值得留存的价值。毕竟,知识需要被静心凝视,而非仅仅是匆匆搜索。

  (作者为英国作家、毛姆奖获得者)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西蒙·加菲尔德

  【来源:京报网】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