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复学|12 给家长的心理急救包——应对自责、愤怒、无助感的自助方法

نظرات · 17 بازدیدها

如果爸妈们长期被情绪裹挟,不仅会消耗自己,还可能把自己消化不了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们也需要自己的“心理急救包”,以便在自己情绪动荡的时候,更快地稳定住自己,更好地支持到孩子

作者 韩明丽

  在陪伴厌学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过得也非常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内心非常煎熬。家长们说,自己就像坐在“情绪过山车”上,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当孩子说“不想学了”甚至说“不想活了”,又会陷入“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自己教育不当”的自责;试过各种方法却没有效果的时候,席卷而来的无助感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里,我想对家长们说,这些情绪不是“软弱”,而是人之常情,是几乎所有厌学学生的父母们都挣扎走过的心理历程。

  但是,如果爸妈们长期被情绪裹挟,不仅会消耗自己,还可能把自己消化不了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们也需要自己的“心理急救包”,以便在自己情绪动荡的时候,更快地稳定住自己,更好地支持到孩子:

  当愤怒、自责这些情绪涌上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被“情绪脑”接管,很容易说出伤人的话,比如“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孩子”,或者做出冲动的事,比如抢手机、摔东西。这时候,建议家长们不妨暂时撤离现场,出去走走,转移一下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家里找一个相对独立的角落,进行五分钟的正念呼吸。“正念呼吸”的作用,就是给“理性脑”争取时间,按下“情绪暂停键”。

  正念呼吸前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临时安全角”,哪怕只是坐在椅子上、靠在墙上,让身体先稳住。如果孩子在身边,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需要安静5分钟,一会咱们再聊这个话题”。

  接下来,专注呼吸3分钟:用鼻子慢慢吸气,感受空气从鼻腔进入,到胸腔、腹部微微鼓起,默数4秒;屏住呼吸1秒; 再用嘴巴缓缓呼气,感受身体放松下沉,默数6秒。

  过程中如果走神,比如又想到“孩子怎么办”,不用批评自己,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上就可以。

  要留意觉察身体的感受:呼气时,留意“紧绷的肩膀是不是松了一点”“心跳是不是慢了一些”——用身体的“放松信号”告诉自己:“我现在是安全的,可以冷静下来。”

  不用追求“完全平静”,能从“暴跳如雷”降到“可以正常说话”,就是成功。这个练习随时能做,比如孩子拒绝上学的早晨、辅导作业忍不住发火前,5分钟就能帮我们“情绪降温”。

  暂时稳住情绪后,很多家长仍然会不时地被负面想法缠绕:“他这样下去肯定完了”(灾难化)、“都是我的错,当初不该逼他”(过度自责)、“我真是个失败的家长”(自我否定)。这些想法像“情绪放大镜”,会让自己的痛苦情绪加倍放大。认知重构技术,能帮助我们识别这些“不合理想法”,用更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

  CBT疗法对于家长朋友在这个阶段常见的“思维陷阱”有很好的破解方法。

  一是“灾难化思维”,比如“孩子今天没上学,以后肯定考不上高中,这辈子就毁了”。

  首先我们要质疑一下这个想法是对的吗, “这是100%会发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然后想想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能替换成其他想法,比如“他今天没上学,可能是压力太大了。我们可以先解决今天的情绪,明天再试试,一次不代表永远。”

  二是“过度自责”,比如“都是我以前太严厉,才让他厌学的”。

  首先我们要质疑一下这个想法是对的吗,“孩子的问题真的只和我有关吗?有没有学校、同伴、成长阶段的影响?”

  然后想想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能替换成其他想法,比如“我可能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我可以调整方法,但不必全盘否定自己。”

  三是“非黑即白”,比如“他今天肯写作业就是进步,明天不想写就是退步,我又白努力了”。

  首先我们要质疑一下这个想法是对的吗,“进步必须是直线上升的吗?有没有中间状态?”

  然后想想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能替换成其他想法,比如“他能坚持3天写作业,已经比上周好。今天不想写,可能是累了,我们可以休息一天再继续,这不是‘白努力’。”

  我们可以准备一个“情绪笔记本”,每次陷入负面情绪时,写下“我刚才在想什么”,然后用上面的“反问”和“替换”重新写一遍——看得见的文字,能帮你更清晰地跳出思维陷阱。

  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孩子复学路上最可靠的“定海神针”。不必苛求自己“永远不生气、不焦虑”,但是生气的时候可以通过正念呼吸“不被情绪控制”,焦虑的时候可以通过认知重构“不被负面想法绑架”。

  父母去照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自私”,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或者成为一个榜样—-“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慌张,但也能慢慢稳住;可以犯错,但也能调整——这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方式。”(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نظر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