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头一家卖月亮馍的小店火了!摊主阿姨一句“孩子够了吗?不够再加”让人心里暖乎乎的,学生们花两三块钱就能吃饱,味道不挑也能满足。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咋就成了网红打卡地?
小店的月亮馍刚开始真不贵,两三块钱一个,里面塞满了火腿肠、里脊肉、生菜和豆皮。学生们吃着实惠,觉得量大管饱。阿姨笑眯眯地问“够不够”,让人觉得像家里人关心自己吃饭问题一样,谁听了不感动?
后来,小店的名气大了,火得一塌糊涂!网上好多视频都在夸这家店,评论区全是“太暖了”“好吃又实惠”。结果,全国各地开了好多分店,南京这家老店更是人满为患。每天排队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连美食博主都跑来打卡,拍视频、写推荐,店里热闹得像过年。
可火了之后,事情有点变味了。月亮馍的价格从两三块涨到了十二块!阿姨还是那句“不够再加”,但听起来咋有点别扭?有人吃完算了笔账,一个月亮馍成本顶多六七块,豆皮占了大头,便宜得很,利润可不低。吃着吃着,不少人觉得不对劲,这价格涨得有点离谱了吧?
再说这月亮馍,料看着是多,塞得满满当当,可吃起来问题来了。豆皮放太多,咬两口就腻得慌,汁水一泡,馍软得像烂面团,完全没嚼劲。有人说,还不如少放点料,多加点生菜,味道能均衡点。吃过的人吐槽,量是够了,但质不行,吃多了真不想再来。
以前的白吉馍,硬实耐嚼,能包住肉和菜,咬一口满嘴香。现在的月亮馍,料多是多,可搭配得不好,吃着总觉得缺点啥。有人甚至说,还不如街头五块钱的肉夹馍,实惠又有味道。网红店这名头听着响,咋吃着感觉不值呢?
网上对这家店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有学生怀念以前两三块钱吃饱的日子,觉得那时候的月亮馍是真心实意。现在价格一涨再涨,量再多也觉得不划算。有网友直言,网红店都一个套路,靠营销把人吸引过来,价格一涨,吃完才发现上当了。真是这样吗?
其实,生意做大了,成本肯定高了。房租、人工、食材,哪样不要钱?阿姨开店也不容易,热情招呼客人,忙得脚不沾地。店火了,游客多了,价格涨点也能理解。可对老顾客来说,怀念的还是当初那份简单实惠的温暖,不是现在这花里胡哨的“网红味”。
有意思的是,月亮馍这事还上了热搜,大家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觉得阿姨是真心待人,涨价是市场规律,没啥好挑的。有人却说,网红店就是靠炒作,味道一般还贵,专收“智商税”。还有人开玩笑,月亮馍这名字多好听,可惜吃着没“月亮”那么美。
这家小店的走红,让人想起不少网红美食。刚开始都靠实惠和真诚打动人,后来火了,价格一涨,味道却跟不上。吃货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好吃、实惠、用心。可一旦变成网红,咋就变了味呢?大家伙儿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店?
说到这儿,月亮馍的故事还没完。阿姨的小店还在南京街头,每天照样排长队。有人冲着情怀去,有人想尝尝网红的味道。你说,这月亮馍到底值不值十二块?下次路过,你会排队买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