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黄土高原在炽烈的阳光下蒸腾着热浪。山路尽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爱心天使实践团(以下简称“爱心天使”)的旗帜再次迎风招展。这支年轻的队伍,如同往年一样,带着炽热的初心与沉甸甸的责任,踏入这片与他们血脉相连的土地。
这是一场跨越了21个春秋的爱心接力赛,新一代“爱心天使”正稳稳接住学长手中的接力棒,在奉献中续写着青春华章。
202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爱心天使实践团安徽团与孩子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一定要帮这些孩子看到大山外的世界”
“爱心天使”的故事始于2004年。彼时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从西海固走出的学子张忠道,深知家乡教育的贫瘠,联合“地大青年”组织发起了首次支教行动。
在团长张明贵的带领下,11名队员怀揣着朴素的愿望,奔赴固原市彭阳县石岔中学,开启了为期7天的支教活动。
现实的艰苦远超他们的想象。“当时我们以为馒头上有芝麻,结果发现是发霉了。”团队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级学生侯喜锋回忆当时情况时感慨道。
环境的恶劣令人震撼,更为震撼团队心灵的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队员们在黄土坡上许下约定:“一定要帮这些孩子看到大山外的世界。”
“支教是双向滋养,我们面临再困难的事,都要坚持,都要靠谱。”侯喜锋始终活跃在这条接力赛道上,从普通队员到副团长、团长,他亲历并推动了团队的成长。
“这段经历塑造了我”
时间来到2016年,支教的接力棒传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15级学生吴斌斌等新一代队员手中。
此时,“爱心天使”已从初创时的青涩走向成熟,组织架构完善,运作模式规范。但“成熟”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它代表着更坚定的信念。
2016年,支教团决定开辟新的“战场”,将目光投向西南腹地——云南和贵州的偏远山区。为了应对困难,队伍组建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强化体能。在北京周边的阳台山等地进行拉练,一方面锻炼队员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锤炼意志、凝聚团队。
支教之路虽艰苦,却常有温暖。有一次,学校突然停电,身处偏僻山区的十几名队员,挤在由教室改成的临时宿舍里。这时,几个村民打着伞、点着蜡烛,深一脚浅一脚地冒雨来到了学校。“村民放心不下支教团,专门来看看,还给我们留下了好多蜡烛。”吴斌斌告诉记者。那摇曳的烛光,不仅驱散了黑暗,更深深温暖了吴斌斌和队员们的心。
2019年,吴斌斌毕业离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但依然持续关注着“爱心天使”。“‘爱心天使’占据了我大学生活非常大的比重,是我内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段经历塑造了我,让我学会了责任、坚持和如何去爱。”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爱心天使实践团宁夏队在学生家里家访。受访者供图
“等我上了大学,一定要去支教”
在“爱心天使”跨越21年的接力长卷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杨欣欣的故事,格外动人。
她是一位曾被支教的光照亮的孩子,长大后毅然选择成为那束光。她的经历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我来自广西的偏远山村,小时候,地大的学长学姐曾到我的学校支教,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这群来自远方的“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知识,更在杨欣欣幼小的心灵里打开了一扇窗。
“我上大学后一定要参加支教活动,回馈家乡!”凭借不懈努力,杨欣欣于2022年如愿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8月,杨欣欣带队回到了家乡广西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镇陶山村。
当地老师和村民还对之前在此支教过的吴斌斌等人记忆犹新,不断询问他们的近况。这种跨越时间的传承让她瞬间红了眼眶。
随着支教内容的推进,杨欣欣很快发现,乡村教育有了新变化。“有些孩子沉溺网络、文娱活动匮乏,这个问题需要关注。”
于是,她带着队员开设新课程。针对网络辨别能力弱的问题,设计了“网络安全课”,教孩子们分辨虚假信息;结合广西民族特色,教跳竹竿舞等,让孩子们在欢笑声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杨欣欣带领团队建立起招新、培训、实践、总结的全流程体系。2025年招新时,200多名报名者经过两轮面试,最终63名新队员加入。
从被支教的孩子到支教的老师,杨欣欣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接力传递。
“努力成为‘乡村发展合伙人’”
“原来支教不只是教书,还要懂得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今年夏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学生王子瑜带领爱心天使实践团,在西吉县的黄土高原上探索支教内容转型。
此前,王子瑜和队员们以为支教就是备课、上课的循环。但深入交流后,他们发现,当下,乡村的需求远比想象中多元。
实践过程中,团队延续了地大特色课程,如“旅游地质学”,并针对当地泥石流、山洪多发的实际,专门开设了“防震减灾”等实用课程。
同时,新增了“网络安全与信息鉴别”课,引入国学经典、趣味外语等素质拓展内容。这些课程的设计,正是团队基于调研、对接当地需求的结果。
王子瑜团队的西吉之行,是“爱心天使”转型的缩影。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问题的发现者、资源的整合者、解决方案的共同创造者。他们用行动证明,青年学子正在努力成为乡村振兴中富有创造力、行动力和责任感的“合伙人”,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元的改变。
从侯喜锋到吴斌斌,再到杨欣欣、王子瑜,“爱心天使”的接力传递,是地大“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风的生动实践,更是当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勇担社会责任的缩影。
实践队指导教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陈黎琴告诉记者:“‘爱心天使’的底色是利他性。一批批地大学子选择‘自找苦吃’,在服务中成长,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静 实习生 张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