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台贡案作品争相赛巧!东莞望牛墩非遗传承绽放时代光彩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 Просмотры

8月28日,东莞市望牛墩镇“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正式开启。据悉,本次活动以“乞巧”文化为主题,深度串联岭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与蓬勃文化活力。在活动现场展示的“匠心七夕”特色贡案展上,共有来自望牛

  8月28日,东莞市望牛墩镇“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正式开启。据悉,本次活动以“乞巧”文化为主题,深度串联岭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与蓬勃文化活力。在活动现场展示的“匠心七夕”特色贡案展上,共有来自望牛墩镇21个村(社区)及第二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手工制作的24台贡案作品争相赛巧,成为集中展现望牛墩镇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争相赛巧,贡案作品各有特色

  据介绍,地处东莞西北水乡的望牛墩镇具有制作“七夕贡案”的悠久历史,自2004年起,望牛墩镇每一到两年就举办七夕风情文化系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乞巧节”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2025年望牛墩镇“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匠心七夕”特色贡案展是展现本地“乞巧节”非遗IP的重要内容。“七夕贡案”作为望牛墩镇“乞巧节”民俗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其主体主要分为斋菜果品、工艺展示、鹊桥相会、拜祭香烛等四个部分。在贡案布景上,融汇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将莞邑文化、水乡生活智慧与传统民俗深度融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文化保存价值。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出的贡案在保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岭南农耕” 等传统场景的基础上,深度融入水乡元素与时代特征,有的贡案以“绿美乡村河涌整治”为主题,用细腻的手工刻画出水乡河道清澈、两岸绿植环绕的美景;有的贡案描绘 “幸福家庭欢聚” 的场景,人物神态各异、动作鲜活,传递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温情;还有的贡案聚焦 “百千万工程” 建设图景,用微型模型还原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的热闹场景。

  与时俱进,制作技艺传承创新

  记者注意到,在“匠心七夕”特色贡案展上,来自望牛墩镇第二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的三台贡案作品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据介绍,三所学校的作品童趣满满,孩子们用环保材料搭建 “校园乞巧角”,再现课堂、运动区等熟悉场景,同时描绘家乡的蜕变,集中体现了 “非遗进校园” 的教学成果,也让水乡乞巧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望牛墩镇中心小学的贡案作品主题为“七彩童年·我型我塑”,由望牛墩镇中心小学师生耗时2个多月制作完成。望牛墩镇中心小学美术老师陈丽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贡案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贡案茶酒斋、五谷丰登等传统制作内容;第二部分以童年趣事为主题,突出孩子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以学校教学活动为主,呈现中心小学优质教育的成果。贡案作品以泥塑造型为主,作品贴近学生生活,表现了童年的童真童趣。

  

  “让孩子们在学校广泛接触传统的制作技艺,并带回家庭,形成家校联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陈丽冰表示,为了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在未来将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到校园授课,进行校园表演和推广,激发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热情。

  “现在制作贡案的材料也比较新颖,主题也十分丰富,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节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我们的七夕传统文化。”广东省“乞巧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杰芳说道。

  文|记者 李洪宝

  图、视频|林振烽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