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70年谜题被解决!帕克探测器立功,曾多次进入太阳大气层探测

Comentarios · 3 Puntos de vista

太阳大气层存在一个颠覆常识的现象,即太阳表面(光球层)温度约5500°C,而最外层日冕的温度却高达上百万摄氏度以上。这种

  太阳大气层存在一个颠覆常识的现象,即太阳表面(光球层)温度约5500°C,而最外层日冕的温度却高达上百万摄氏度以上。这种“温度倒挂”现象自1942年被瑞典天文学家通过日食光谱发现以来,其形成原因和具体机制困扰科学家多年,现在终于被解决了!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尤金·帕克提出了“磁重联”理论,他认为日冕的能量源于太阳磁场的剧烈活动,当太阳大气中的磁场结构发生变化,磁力线“断开”再“重新连接”,这一过程中磁能会迅速转化为热能和粒子动能,从而引发突发、短暂、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这一过程可加热日冕并增强太阳风,可形成破坏性的太阳风暴。

  虽然磁重联理论早已获得科学界的认可,被认为在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爆发活动的快速能量释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太阳风暴的直接诱因。但受限于观测技术,其在日冕中的具体表现始终成谜。

  直到2018年,以尤金·帕克命名的太阳探测器的发射,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凭借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测能力,帕克太阳探测器在2022年9月6日首次穿越太阳大气中的磁重联区域,直接捕捉到磁场线断裂与重组的瞬间。那次历史性飞掠中,帕克探测器穿越了一个持续约10分钟的磁重联区域,仪器记录到磁场强度骤降、等离子体温度飙升至上百万摄氏度,以及高能粒子束的喷射。

  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院团队分析相关数据后证实,这一过程释放的能量足以解释日冕的极端高温,并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提供动力。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这标志着困扰科学界多年的磁重联谜题差不多被解决了。

  研究发现,磁重联可通过纳米耀斑、阿尔文波等机制加热日冕。

  磁重联过程中产生的纳米耀斑是规模比普通耀斑小得多的爆发事件,虽然单个纳米耀斑释放的能量较少,但其可能大量、频繁发生,为日冕提供稳定的能量补给,从而维持日冕的高温。此外,磁重联还常伴随阿尔文波的激发与耗散,这些由磁重联过程激发、分布在太阳表面的磁流体波,通过湍流等方式耗散,可将能量逐级传递,进而加热色球层及更高的日冕层。

  太阳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其活动对人类影响深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电力、通信、卫星等,而太阳剧烈活动所形成的太阳风暴有可能影响它们的正常运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太阳活动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开发出更准确的模型,对其进行精确预测。

  帕克探测器的原位测量,已获取许多关键数据。用这些数据所开发的模型,除了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太阳剧烈活动,还可以被用于理解其他恒星的活动,例如通过类比太阳风,天文学家已能推测系外行星“超级地球”的大气逃逸速率。

  帕克探测器最近时,离太阳表面仅数百万公里,已进入日冕层。虽然日冕物质温度高达上百万摄氏度,但物质密度和能量密度极低,只要配备足够优秀的热防护和散热系统,采用耐高温、耐辐射的仪器设备,探测器就能够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例如,该探测器配备的直径2.4米、厚11.4厘米的碳复合泡沫隔热罩,不仅可以高效反射太阳辐射,还可承受上千摄氏度的高温。

  而为了靠近太阳又不被其引力捕获,帕克探测器采用了“荡秋千”式的轨道,多次借助金星引力加速和调整轨道,这才使探测器对太阳成功实施20多次近距离飞掠。在近距离飞掠太阳时,其速度曾一度高达192公里每秒,这是迄今人造物体所达到的最快速度。

  尽管帕克探测器已取得里程碑式成果,但其科学使命远未结束。在推进剂耗尽前,探测器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重点观测太阳新一轮活动高峰期,捕捉更多太阳活动的细节。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