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务领域,如何打造一个“能干活”的AI Agent?

Comentarios · 11 Puntos de vista

面对复杂流程、多源数据与高信任要求,政务场景对 Agent 的定义远比“智能助手”更苛刻:它必须真正“能干活”。本文将从政务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拆解一个“能干活”的 AI Agent 所需的能力结构与落地路径,希望能

  面对复杂流程、多源数据与高信任要求,政务场景对 Agent 的定义远比“智能助手”更苛刻:它必须真正“能干活”。本文将从政务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拆解一个“能干活”的 AI Agent 所需的能力结构与落地路径,希望能帮到大家。

  

  AI Agent就只能做个助理吗?只能答答问题?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我必须说句实话:你把它用小了。

  在政务服务的场景里,大模型、Agent、智能体这些词已经成了关键词,但实际落地中我发现,很多项目把AI Agent当成了一个更聪明的搜索框。答得再快、口气再温柔,最多也只是个能说的“答题器”。

  问题不在AI不够强,而是我们没给它一个“真正工作”的机会。它不是不能做事,而是你只让它说话。

01 最常见的“用小了”现象

  我在不少政务AI项目中看到类似的现象:

  • “我们上线了智能客服!”实际上就是把问政通里的FAQ放到了大模型上,用户问问题,大模型回答一段话,内容看起来更流畅,但事情还是没人办。
  • “我们做了政策问答!”实际场景里用户一连问三个问题,AI还是回到默认模板,根本不理解之前的问题逻辑。
  • “我们集成了AI能力!”但AI只是一个弹窗,只能在首页答几个常见问题,连用户身份都识别不了,更别说“自动办理”了。

  这些场景的共同问题是:AI Agent只是一个“说话的窗口”,没有任何流程执行能力。

  说白了,不是它做不了事,而是你没让它“干活”。

02 实战案例:Agent不只是答复,而是“会办事”的智能体

  在我们“边聊边办”的项目落地过程中,我逐步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AI Agent只会说话,那它顶多是个问答机器人;但如果它能触发系统动作,那它就成了“能干活”的数字员工。

  所以我们开始做一个真正能“办事”的智能体,而不是一个答题器。

  起初,我们从150个表单填写项较少、结构清晰、逻辑稳定的事项入手,这些事项具备几个典型特征:

  • 表单字段不超过10项;
  • 所需材料在办事指南中描述较为清晰,适合结构化抽取;
  • 办理流程较为标准化,不涉及跨部门审批。

  这些事项成为Agent“办理能力”的练手机会。

  我们为每一个事项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对话式执行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模块:

1. 意图识别 + 事项定位

  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发起咨询(比如“我要申请低保”),我们通过本地化微调的大模型对话层识别其意图,匹配到目录事项树中的“低保申请”节点。

  技术点:我们基于每个事项的关键词、指令句式,构建意图训练集,在大模型基础上通过few-shot方式补强弱语义识别能力,避免被关键词限制。

2. 流程调用 + 表单拆解

  一旦匹配到事项,Agent会调用事项配置表,调出该事项的办理流程结构,并以对话方式逐步询问用户填写所需字段:

  • 对于标准字段(姓名、身份证等),可通过证照读取或接口自动预填;
  • 对于变量字段(是否已婚、是否有房产),Agent会通过语义引导用户回答;
  • 表单填完后,Agent将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申请数据包,准备发起办理。

  技术点:我们设计了一个“事项流程中间语言”(类似DSL),可将事项从流程图解析为对话执行节点树,每一个节点都有条件逻辑、跳转控制和字段验证,Agent按此运行流程,确保正确引导。

3. 材料指导 + 智能验证

  针对所需材料,我们并不是简单展示材料清单,而是由Agent结合用户实际情况判断哪些材料必须提交、哪些可以免提交,并给出材料示例、拍照引导。

  • 用户上传照片后,系统自动识别材料类型及完整性(例如判断水印是否清晰、是否有签章);
  • 不合规材料,Agent会主动提示“图片模糊,请重新拍摄”或“缺失签章页,请补传”。

  技术点:在材料识别上,我们接入了大模型+传统OCR的组合引擎,用于对票据、公函、证明类材料做结构识别;材料验证规则由业务方配置后动态注入。

4. 事项发起 + 回执反馈

  完成表单填写和材料上传后,Agent触发接口调用,正式向办事系统提交申请,系统生成回执,Agent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并自动加入事项进度跟踪列表。

  • 若申请失败,Agent会根据办件系统返回码做归因解释(比如“您的户籍地址不符合申请条件”);
  • 若成功,则提示预计审核时间,后续状态通过推送同步。

  技术点:我们为Agent设计了一个“办理执行器”,用于对接各类业务系统接口(RESTful为主),并内置回执解析规则,支持中英文提示语转译和优化。

小步快跑:从150个事项,到带动整个业务标准化

  在首批150个事项上线后,计划建立一套评估指标:

  • 意图识别准确率92%+
  • 表单字段匹配率96%
  • 材料识别通过率89%
  • 办结闭环率约82%(即从发起到用户办结的比例)
  • 用户满意度提升明显,首次接入渠道咨询转化率超60%

  取得初步成效后,我们会逐步反推到了业务部门。因为AI Agent在“结构清晰事项”上的体验远超“复杂事项”,我们倒逼其他事项逐步重构业务结构、补齐字段定义、标准化表单配置。

  也就是说,智能体能力反过来推动了办事系统的标准化,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业务越标准,AI越能跑通;AI越能跑通,业务越愿意重构。

03 三条建议,助力你打造一个“能干活”的AI Agent

第一条:把Agent当成岗位来设计,而不是功能组件

  比如你要做“智能导办”,那这个Agent就像一个窗口的接待员,它应该知道业务流程、懂得用户意图、能引导下一步,而不是一个会说话的提示框。

第二条:设计完整闭环,而不是信息传递

  一个Agent的闭环最少应该包含:

  • 识别(知道用户要干啥);
  • 判断(判断是否可办/需补材料);
  • 执行(帮用户发起);
  • 反馈(告诉用户是否成功);
  • 学习(把本次对话反馈沉淀到知识库)

  这才叫真正的“办事”智能体。

  比如你要做“智能导办”,那这个Agent就像一个窗口的接待员,它应该知道业务流程、懂得用户意图、能引导下一步,而不是一个会说话的提示框。

第三条:场景微型化,不贪大求全

  不要一开始就想做个万能Agent。最好是一个Agent只负责一件事,比如“导办Agent”“派单Agent”“材料识别Agent”。每个小Agent打磨清楚,再考虑协同。

  大模型要做小场景,才有落地的可能。

最后的话

  AI Agent的最大价值,不是能答几个问题,而是能“接得住政务服务的活儿”。

  你不能指望它像人一样理解一切,但你可以设计清楚它该做哪一步、接哪个接口、帮用户完成哪段流程。

  如果你还把它当“助理”,那这场技术革命,跟你没多大关系。如果你开始让它“上岗”,那你就是在参与一场正在重构政务服务方式的浪潮。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柳星聊产品】,微信公众号:【柳星聊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