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面展示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网红打卡墙引发争议。
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墙绘中鲁迅抽烟的形象欠妥,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并于8月22日通过“浙里办”平台正式投诉,建议将画面中的香烟改为“右手握拳”的造型。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已接到来自全国多地公众的电话反馈,多数人认为该形象符合历史客观事实,且已成为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不宜因个别投诉轻易更改。文旅局强调将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综合决策,不会因单一投诉盲目更换墙画,目前尚未收到修改通知。
鲁迅故里绍兴
此事迅速在网上发酵,持续引发公众讨论。有网友表示,“鲁迅手持香烟的形象是经典”“受众并没有那么脆弱,不至于被一幅画误导”;也有人指出,值得关注的应是部分游客在打卡时模仿“公共场所点烟”的行为,而非图像本身。
曾著有《十九个鲁迅》《恋爱中的鲁迅》等作品的作家、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散文选刊》副主编赵瑜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个人认为这位游客的做法属于流量碰瓷。鲁迅先生抽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传递的是一种思考的状态,是对中国现实的深沉凝视,绝非鼓励吸烟。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那是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历史语境。如果今天可以修改他手中的烟,那么明天是不是可以随意更换他的衣着,后天再篡改别的细节?这样干涉经典文化形象,我并不支持。”
孙女士在投诉中还提到,她查阅多幅鲁迅版画后注意到,原始图像中烟纹较细、背景为书房,强调“鲁迅当时是在室内而非室外公共场合吸烟”。对此赵瑜认为,在鲁迅所处的时代,公开场合吸烟并未被禁止,他也确实存在这样的行为习惯。
封面新闻记者也就此事采访到长期从事鲁迅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孙郁教授,他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著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陈独秀》等,主编《回望鲁迅丛书》《倒向鲁迅的天平》等作品。他说:“鲁迅手持香烟的照片流传近九十年,后来的许多画像表现的也是这个瞬间,大家都觉得很传神。对于艺术作品,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看了《红楼梦》的人都会变成林黛玉,读过《水浒传》的便去杀人放火。要相信青年人会有自己的健全的领悟力。”
这一争议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及其文化符号。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重要代表,其精神遗产远不止于某个具体的行为细节。与其纠结于他是否手持香烟,不如更多关注他文字背后的批判精神与思想力量。我们也呼吁前来的游客,在参观鲁迅故居时,不必刻意模仿“点烟”打卡,更不必将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这一外在行为;真正值得致敬和传承的,是他始终如一的社会关怀与独立人格。同时,评价任何历史人物与事件,也需秉持历史眼光,理解其时代背景与语境,避免以当下的观念和标准简单评判过去。唯有这样,文化记忆才能在理性与尊重中被更好地接续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