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地的“生态算法”

Kommentare · 21 Ansichten

本报记者刘慧媛摄咬牙坚持有机种植扛过土壤改良带来的产量锐减,还是随波逐流延续传统模式追逐短期利益?11年前,这个两难抉择,曾一度让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的团队备受煎熬。

  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本报记者 刘惠媛 文/图

   枸杞园里绿意浓。

   人面枸杞相映红。 本报记者 刘慧媛 摄

   咬牙坚持有机种植扛过土壤改良带来的产量锐减,还是随波逐流延续传统模式追逐短期利益?11年前,这个两难抉择,曾一度让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的团队备受煎熬。回忆起步时的艰难,该公司枸杞种植基地负责人郝万亮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公司最初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承包了1000亩地,进行枸杞有机种植试验,一年下来,结果让人沮丧。”郝万亮说,相较于传统种植,有机种植的枸杞产量减少了近一半,公司每年大约亏损五六百万元。坚持还是放弃?团队通过分析发现,亏损既源于产量下降,也因初期探索走了弯路。随后,百瑞源将有机种植模式推向中宁县等地。

   在郝万亮眼里,坚持有机种植的核心,就是让树体和土壤“健康活着”,“我们种枸杞的秘诀就藏在土壤里。”在土壤改良上,百瑞源使用经过腐熟加工的生物有机肥,通过严格工艺剔除有害菌,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添加生物菌剂。“就像是给土壤喂‘益生菌’,增强自我修复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土壤出现病害。”这般精心培育下的枸杞,口感自然、绿色健康。

   在宁夏,这场转型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枸杞企业踏上了有机种植的道路,这背后是产业政策的有力托举。

   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包晓燕介绍,该中心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鼓励枸杞种植企业使用有机肥。“增加有机肥能提升土壤地力,就像给土地‘加餐’,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都能跟着涨。”搭配枸杞病虫害“五步法”防控技术,既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也为产区水土生态筑起了保护屏障。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