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太原迎泽区滨河小学一年五班的孩子们过得特别有意思。他们没有窝在家里玩手机,而是跑去博物馆、社区,忙得不亦乐乎。用自己的小手小脚,干出了大事情,展现了“晋娃立志向”的精气神。
孩子们组团去历史博物馆,眼睛瞪得像铜铃,盯着那些老物件看个不停。青铜器、陶罐、字画,每一件都像在讲故事。他们跟讲解员问东问西,恨不得把几千年的历史装进脑子里。有的孩子还掏出小本本,记下山西的历史大事,回家跟爸妈显摆自己学到的“宝贝”。
博物馆里,孩子们不光看,还动手体验。有的学写毛笔字,手抖得像筛糠,却写得有模有样。有的试穿古代服饰,摆姿势拍照,乐得合不拢嘴。这些活动让他们觉得,中华文化不是课本上的字,而是活生生的骄傲,刻在了心里。
走出博物馆,孩子们又扎进社区,化身小志愿者。顶着大太阳,他们扫地、捡垃圾,忙得满头大汗。有的还帮着社区大爷大妈搬东西,分发宣传单,嘴甜得像抹了蜜,逗得老人们笑眯眯。别看他们年纪小,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
有一次,社区组织清理小广告,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干得比大人还认真。小胖子乐乐累得气喘吁吁,还拍着胸脯说:“这点活不算啥,保护环境我得带头!”大伙儿听了一乐,觉得这小家伙真有担当。
班主任张老师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笑得合不拢嘴。她说,孩子们虽然分散行动,但心都往一处使。去博物馆,是为了了解老祖宗的智慧;去社区,是为了帮身边的人做点实事。这不就是“立志向”的最好体现吗?
文化之旅让孩子们眼界大开。社区服务又让他们学会了关心别人。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平时害羞得不敢大声说话,这次却主动帮社区的孤寡老人整理房间。完事后,老人拉着她的手直夸,她红着脸说:“我就是想让爷爷奶奶开心。”
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有的孩子在博物馆听完晋商的故事,回家就跟爸妈说,长大要当个有责任心的生意人。有的孩子在社区服务时,发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主动教邻居怎么分。他们的行动虽小,却像种子一样,种下了责任和爱。
这个暑假,孩子们不光玩得开心,还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双手传递温暖。每一次认真的聆听,每一次用心的清扫,都让他们更懂得中华文化的分量,也更明白服务他人的意义。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据迎泽区教育局统计,今年暑假,滨河小学有超过80%的学生参与了文化或志愿活动。孩子们累计服务社区200多小时,参观文化场馆300多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晋娃”们的热情和努力。
未来,这些孩子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他们可能会忘了博物馆里文物名字,但那份对文化的热爱,已经扎根心底。他们可能会忘了扫地的辛苦,但那份责任感,会一直推着他们往前走。你说,这样的“晋娃”,能不让人期待他们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