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学校园成“打卡地”,在校学生有赞有弹 高校如何界定“开放度”?

commentaires · 3 Vues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 “食堂上次有‘童子尿’事件,有小孩在食堂对着奶茶杯子里尿尿。”“每天都有小孩在校园里随地大小便。”“人多了食堂就很拥挤,有些人会随地吐痰。”……每到暑期校园开放高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

  “食堂上次有‘童子尿’事件,有小孩在食堂对着奶茶杯子里尿尿。”“每天都有小孩在校园里随地大小便。”“人多了食堂就很拥挤,有些人会随地吐痰。”……每到暑期校园开放高峰,社交平台上常漂浮着许多“在校苦主”的吐槽,而“抢不到入校名额”的叹息也徘徊在一些高校开放参观名额推文的评论区。

  暑假大量校外人员涌入校园,乱象频发,让在校学生们“苦不堪言”。“清北复交”等名校成为“网红打卡地”,各地高等学府也变为周围居民随意游走的“后花园”,食堂、宿舍区更是校外人士“近距离感受校园气息”的场所。作为公共场所,校园开放固然很好,但是边界又在何方?

  高校成了“打卡地”

  不少在校学子认为,校外人员到高校参观,对校内日常生活秩序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北京某高校英语学院就读的小周说:“我们学校的操场只要带身份证就可以进入,但是一些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是要预约的,这些场地规模比较小,不少校外人员涌进来就会挤占学生们的预约名额和场地。”

  广东某高校的小卢说,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来学校观赏紫荆花,人群过多会给本校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带来不便。

  在旅游业火爆的暑假期间,热门高校的参观名额常被一抢而空,有人甚至选择用金钱交易的形式“租用”在校学生的校卡,参观图书馆、食堂乃至宿舍区,更有甚者亦通过“黄牛”购买入校名额。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出现倒卖入校名额现象是因为有管控,高校管控住了入校名额,肯定会滋生倒卖现象,这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消费现象。”

  需明确相互尊重理解

  作为在读学生,学生们对高校开放的心情比较“复杂”。小卢认为,高校开放对学校本身和校外人士来说可能是“双赢”的。“高校向社会开放可以让学生、家长体验到学校内部的氛围,更有意愿报考该校。”

  来自天津某高校的小倩已经连续两年参加北大的校园开放日,她认为,北大开放给校外人士参观,能向大众展现出理想学府的魅力,校园内自由踏实的氛围也让人心驰神往。

  也有学生持保留意见。小周表示:“如果有小孩在操场乱逛,被篮球砸到或者被足球踢到,很难进行责任划分。”她认为:“高校开放为周围居民提供了部分生活上的便利,但食堂之类的场所不适合开放,特别是低龄儿童最好不要随意进入高校校园。”

  “如果把高校当成一个旅游的地方,显然是对高校功能认知的狭隘和偏差。在部分人的眼中,高校不仅是一个教学研究机构,更是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观念直接关联。这也显示出一些人对高校的定位比较功利。”储朝晖表示,“高校开放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现在北京很多地方没有了吐痰罚款的规定,但吐痰的人却减少了,这就是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所以人们在参观校园时,需要明确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的准则。”

  尚无明确的规范措施

  目前,各高校针对社会人士在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尚无明确的规范措施。

  针对高校开放的“度”,小卢认为,学校应进一步限制校外人士的参观名额。“饭堂可以为游客开设专门区域,不要让游客和学生挤在一起排队,在一些教学区域和办公区域应设立禁止游客进入的标识。”

  小周和小倩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们认为,操场应当限制低龄儿童进入,以免受伤。食堂、体育馆、校史馆等一般不会影响师生正常学习的区域可以开放,但图书馆、教学楼等教学场所需要限制开放,可以面向中学生和外部高校学生开放。“学生群体往往能够在教学场所保持该有的肃静,同时也能接触一下高校的教学环境,感受学习氛围,校史馆之类的场馆也可以让参观人员更好地了解高校。”

  “每个大学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的状况,来确定该怎么去处理开放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发布一些必要的开放指引和操作指南。”储朝晖提出,高校应当把“将学校办好”作为最基本依据,以此解决开放的“度”的问题。“高校开放涉及大学内部成员的意识、观念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也涉及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定位与意识。”因此,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之上,构建适度合理的交流互通情境,是高校在面临各类校园开放问题时需遵循的原则。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