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徐军民:评价,育人的核心

评论 · 2 意见

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最后的数字上。在成长的过程里,每一点碎片的进步,都能拼凑出灿烂的星河。 前两天,应邀在山东省教育评价学会上做交流发言,这让我对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重新梳理学校现行

  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最后的数字上。在成长的过程里,每一点碎片的进步,都能拼凑出灿烂的星河。

  

  前两天,应邀在山东省教育评价学会上做交流发言,这让我对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重新梳理学校现行评价制度,愈发感受到评价在育人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向来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成为照亮成长路径的明灯,也可能沦为扼杀个性的枷锁。评价不应是冰冷的审判,而应是温暖的陪伴;不应是终结性的宣判,而应是发展性的指引。当我们将“评价有人”作为核心理念时,评价才真正回归了育人的本质。

  评价的清晰度与成长加速度之间,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联系。青云学校从“五星评价100条”到“一人一码”的动态发展指标,构建了一个尊重差异的发展坐标系。这种评价体系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让师生摆脱了与他人盲目比较的焦虑,转而关注自我的纵向成长。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让橡树长成最好的橡树,让玫瑰长成最好的玫瑰。”当学生能够坦然接受“从1星到2星就是进步”,当教师能够专注于“自己与自己比”时,评价才实现了从约束到解放的蜕变。这种转变不是技术层面的改良,而是教育哲学的根本转向。

  评价的育人功能,尤其体现在它对师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上。传统的评价往往制造了无形的精神牢笼,而人本化的评价则能成为打开枷锁的钥匙。青云双语学校制定的《教师从教标准》,简单指令的背后是建设性的评价思维。评价若只告诉人“不要做什么”,就如同只给园丁一份“禁止采摘”的告示;而建设性的评价则如同提供专业的园艺手册,指导园丁如何培育出更美丽的花朵。当评价标准转化为发展目标时,师生便能在清晰的指引下获得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

  教育评价的最高境界,是让被评价者忘记自己正在被评价。就像优秀的导演让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忘却镜头的存在一样,理想的教育评价应该让师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不必时时担忧外界的评判。评价不可制造焦虑,而是消解焦虑;不能设置障碍,而是提供阶梯。如此,评价才可以成为师生成长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评价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获得最大发展。当我们把“成人”而非“成事”作为评价的核心,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培养完整的人。唯有将评价视为育人的核心环节而非管理工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尊重每一个生命,成就每一种可能”的理想。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