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
村里有个咖啡店
□ 本报记者 郎宝生 通讯员 李一琳 袁东初
游客纳凉聊天,品尝咖啡。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庙子沟村的北极村游客接待中心,坐落着全县第一家“村咖”——北极村松果咖啡馆。这家藏在乡村里的咖啡店,不仅是游客歇脚的温馨港湾,也是村民休闲唠嗑好去处。
庙子沟村,地处河北省最北部,有着“京津冀北极村”的美誉。这里夏季凉爽宜人,林海、草原相映成趣,是京津冀游客避暑自驾的热门地。7月下旬,围场首家乡村咖啡馆“北极村松果咖啡馆”正式开业,用一杯咖啡的温度,串起乡土风情与现代生活。
走进店内,原木色调的装修与松果、树枝等自然元素装饰相得益彰,墙壁上悬挂的庙子沟村四季风光摄影、村民手作的民俗挂件,让乡土气息与现代审美自然融合。咖啡店把经典咖啡与本地特色巧妙结合,既有拿铁、美式等熟悉口味,也有融入沙棘、杏仁等本地食材的创意甜品,一杯咖啡的醇厚与一口乡土风味的清甜,成为游客味蕾上的独特记忆。
咖啡馆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
庙子沟村地处县域旅游黄金线路,周边林海、草甸等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北极村游客接待中心常年迎来送往各地游客。但长期以来,接待中心仅能提供基础咨询服务,缺乏能留住游客、带动消费的配套业态。
站在北极村游客接待中心的窗前望去,游客车流往来不息。“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让游客停下来、消费起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入专业企业,在游客接待中心内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是让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的有效途径。县里多次与塞罕坝松间美宿企业对接,组织县乡村干部与企业座谈交流,最终促成双方合作,决定在北极村游客接待中心内共建松果咖啡店。
在塞罕坝松果咖啡店大力协助下,乡村两级干部与塞罕坝松果咖啡店紧密协作,高效推进北极村咖啡店的筹备工作,迅速完成了北极村游客接待中心内合适空间的清理与规划,确保各项配套设施符合运营要求。
塞罕坝松果咖啡店则带来了成熟的运营经验和先进理念,派出专业团队负责咖啡店的设计与装修,将当地特色元素与现代咖啡文化相融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消费环境。此外,企业还对村里选拔出来的村民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内容包括咖啡制作、服务规范等,让村民具备了专业的服务能力。
开业后,这间藏在乡村里的咖啡馆迅速成为新焦点。小店凭借独特的风格和优质的服务,名气逐渐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当地村民光顾,日营业额也在稳步增加。游客们在这里歇脚小憩,透过窗户眺望远山近林,将旅途的疲惫消融在一杯咖啡的香气里;村民们也常来坐坐,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咖啡豆的模样,老人们在门口的长椅上晒着太阳闲话家常,乡土的质朴与现代生活的惬意在此间和谐共生。
客流涌动催生多元效益
作为“京津冀北极村”完善旅游配套的重要一环,松果咖啡馆的出现,不仅是当地丰富旅游业态的一次具体实践,更折射出庙子沟村在留住游客、提升体验上十分用心。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地正以这样“小而美”的服务升级为支点,持续优化旅游链条——从草原穿越的豪迈到林间探秘的野趣,从乡村咖啡的闲适到乡土美食的淳朴,从自然风光的吸引到服务品质的沉淀,“京津冀北极村”的魅力不仅停留在“走进来”的初见惊艳,更延伸至“留下来”的深度体验。
目前,北极村游客接待中心已逐渐形成咖啡馆与住宿餐饮、土特产品销售三项主营业务。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一杯咖啡带活了村里经济”良好局面。游客在咖啡馆消费后,可能会选择在接待中心住宿餐饮;在住宿餐饮过程中,又会被当地的土特产品吸引而购买;而购买土特产品的游客,也可能会到咖啡馆小憩,进一步带动了咖啡店的生意。截至目前,北极村民宿房费收入超过了20000元,今年将突破60000元。这种联动模式,不仅提升了接待中心的整体效益,也将为村集体收入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北极村松果咖啡店的成功运营,是庙子沟村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生动实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极村将以松果咖啡店为爆点成为围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庙子沟村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姜家店乡将继续深挖旅游资源潜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丰富旅游业态、完善配套服务,让“皇家猎苑”的底蕴与“生态氧吧”的魅力更动人,让越来越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持续擦亮“自驾天堂、木兰围场”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