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站上浙大讲台,95后女博导研究佛教儒学,成果逆天?

نظرات · 16 بازدیدها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最近迎来两位“95后”博士生导师,郭敬和江佳凤,她们才29岁就站上高校讲台,引发热议。这两位年轻学者不仅学历亮眼,研究成果也相当扎实。她们的加入,让人们对高校新生力量充满期待。 郭敬199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最近迎来两位“95后”博士生导师,郭敬和江佳凤,她们才29岁就站上高校讲台,引发热议。这两位年轻学者不仅学历亮眼,研究成果也相当扎实。她们的加入,让人们对高校新生力量充满期待。

  

  郭敬1996年出生,河南郑州人。她本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梵语巴利语,硕士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宗教研究,博士则在清华大学拿下哲学学位。她的研究方向很特别,聚焦中国佛教哲学、梵汉佛典比较、宗教社会学和南亚佛教研究。简单说,她研究佛教在中国和南亚的历史、思想和社会影响。比如,她独立承担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课题,研究中国佛教寺院经济的变迁,还写了柬埔寨佛教史的相关内容。过去五年,她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登上了国际顶尖期刊,1篇在一级期刊,还有一部学术专著。2019到2023年,她参与了“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的整理工作,这可是国家重点出版项目。

  江佳凤也是1996年出生,来自福建漳州。她的学术道路从南昌大学文学学士开始,之后在厦门大学拿到哲学硕士学位,再到北京师范大学完成哲学博士学位,还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过联合培养博士。她的研究集中在朱子学和宋明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她的博士论文围绕《孟子》的“尽心”章,梳理了从先秦到清初的儒学诠释,分析了“天人关系”这个大命题。她还研究了韩国儒学和元明清时期的四书学,成果很丰富。她发表了6篇高水平论文,参与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拿过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两位年轻学者的背景让人佩服,但她们选择的研究领域也很吸引人。郭敬的佛教研究,听起来可能有点冷门,但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佛教寺院经济怎么运转?古代的寺庙怎么跟社会互动?这些问题不仅有历史意义,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宗教文化。江佳凤的研究更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里的“尽心”讲的是如何做人、如何与天地万物相处,这种智慧放到现在依然有启发。她们的研究就像在古老的书卷里找答案,帮我们看清过去,也照亮现在。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本身也有深厚的底蕴。这个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展,经历了浙江文理学院和之江大学的传承。1998年,四所学校合并,哲学系成为新浙江大学的一部分。2021年,学校改革体制,筹建哲学学院,到2022年底正式成立。马一浮、熊十力、牟宗三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都曾在这里教书。能进入这样的学院,郭敬和江佳凤的实力可见一斑。

  年轻博导的出现,让高校的课堂多了几分活力。郭敬和江佳凤都是“95后”,跟学生年龄差距小,交流起来更像朋友。她们带的研究团队,气氛往往轻松又高效。学生们喜欢这样的导师,因为她们懂年轻人的想法,能把深奥的哲学讲得接地气。比如,江佳凤研究儒家思想时,可能会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讲“尽心”怎么跟我们的日常选择挂钩。郭敬研究佛教,也可能聊聊古代寺庙的经济模式跟现代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的课堂,谁会不喜欢?

  当然,年轻博导也有自己的压力。29岁就当上博士生导师,意味着她们得在教学、科研和团队管理上都挑大梁。高校的学术圈竞争激烈,发表论文、申请项目、带学生,每一项都不轻松。有媒体说,社会应该给这些年轻学者更多支持,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她们能专心做研究、教学生,而不是被各种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毕竟,她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高校培养新生力量的体现。

  说到这儿,郭敬和江佳凤的故事,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关系。她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年轻一代也能在学术圈闯出一片天。这让我们想到,生活中不管做什么,只要用心钻研,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就像你我,可能在不同的领域奋斗,但那份坚持和热情,是共通的。

  

  她们的成就也让人对中国的高校教育多了份信心。浙江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愿意大胆启用“90后”博导,说明学校在培养人才上很有远见。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学术,也能让中国的哲学研究更有活力。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像郭敬和江佳凤这样的年轻学者,带着新的视角,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再说回郭敬,她的研究让人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她研究寺院经济,其实是在探讨古代社会怎么通过宗教组织资源。这种视角很独特,能让我们从经济角度理解佛教的影响力。她还研究南亚佛教,比如柬埔寨的佛教历史,这不仅丰富了学术,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了桥。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我们对佛教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

  江佳凤的研究同样有吸引力。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但她选择从《孟子》的“尽心”入手,梳理了两千多年的思想变迁。这就像在给中国哲学做一次“体检”,看看每个时代的人怎么理解“做人”的道理。她的研究还延伸到韩国儒学,说明中国哲学的影响力早就跨越国界。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深厚的根基,又有广阔的未来。

  两位学者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中国高校在国际舞台上的努力。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近年来动作频频,从体制改革到正式建院,背后是学校对哲学学科的重视。哲学听起来抽象,但它其实是帮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郭敬和江佳凤的研究,就是在用哲学回答今天的问题,比如文化传承、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努力,展现了中国高校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

  年轻博导的出现,还带来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该怎么看待年轻人的成长?郭敬和江佳凤的成功,离不开她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社会对年轻人的期待,应该是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而不是给他们设太多框框。就像种树,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小树才能长得快。高校如果能给年轻学者更多空间,他们可能会带来更多惊喜。

  她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普通人有点感触。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干别的,年轻时候的拼劲和热情都很重要。郭敬和江佳凤在20多岁就站上高校讲台,靠的是日复一日的钻研。我们在生活里,可能也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只要像她们一样咬牙坚持,总能找到自己的路。

  

  未来,郭敬和江佳凤会带来什么新成果?她们的研究又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们的努力正在让中国哲学更有活力,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你觉得,年轻学者能为我们的文化带来哪些新可能?

نظر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