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千年古刹的禅韵传承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5 Просмотры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记者陈坚通讯员林小龙记者石美祥龙泉寺航拍图。从百丈清规的“农禅并重”,到隐元东渡传播文化,位于福州新区(长乐区)的龙泉寺见证了中国禅宗扎根乡土、走向世界的历程。如今,这座古刹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记者 陈坚 通讯员 林小龙 记者 石美祥

    

    龙泉寺航拍图。

    从百丈清规的“农禅并重”,到隐元东渡传播文化,位于福州新区(长乐区)的龙泉寺见证了中国禅宗扎根乡土、走向世界的历程。

    如今,这座古刹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典范,还通过禅修体验、文化讲座等活动,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其千年传承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在于将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人能理解并实践的生活方式。

    

    “流米佛”遗迹。

    ◎古刹新貌与文化传承◎ 

    龙泉寺坐落于福州新区(长乐区)沙京莲花山麓,背倚卧牛、贵品、莲花、仙冠、云梯五峰,“五峰岚横”的胜景自古被誉为吴航十二景之一。

    这座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的古刹,原名西山寺,历经千年兴衰,至今仍保留着唐风清韵的建筑格局与文化底蕴。

    寺院现存山门、前殿、大雄宝殿及左右厢房。其中,大殿的16根石柱为唐代遗存,每根高6米、重约4.5吨,柱础上刻有施主姓名,堪称镇寺之宝。

    寺内还保留着传说中的“龙井”。因唐懿宗时“二龙戏井”的祥瑞,该寺得名“龙泉禅寺”,井水至今清冽可饮。寺内另有“出米佛”遗迹,相传石佛脐部每日自动流出适量的米,恰好能满足寺内僧侣和工匠的饮食需求。然而,有人贪心不足,试图通过扩大脐部来增加流出的米量,结果反而导致米不再流出。

    2002年,寺内增设“百丈怀海禅师纪念堂”与《百丈清规碑》,进一步凸显其禅宗祖庭地位。

    据介绍,1983年起,佛教部门对寺院进行系统性修复。瑞淼、广禅法师师徒历时20年,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等,并扩建放生池、玉佛殿、钟鼓楼等,使古刹重现“五峰环抱、殿宇连绵”的壮观景象。

    如今,龙泉寺不仅是福州新区(长乐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集禅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龙泉寺不仅是禅宗文化的传承地,也是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寺内的“流米佛”遗迹以其生动的传说教育世人戒除贪念,成为廉政文化的鲜活教材。近年来,龙泉寺依托这一历史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多场廉政文化讲座和教育活动,通过讲述“流米佛”的故事和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风,龙泉寺将古老的戒贪精神与现代廉政文化相结合,为弘扬清廉风尚、涵养向善品格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泉寺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工作,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自觉遵规守法、涵养向善品格,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切实筑牢爱国爱教的思想根基。

    

    百丈禅师塑像。

    ◎百丈怀海:禅门清规的奠基者◎

    龙泉寺的兴盛与唐代高僧百丈怀海(720—814)密不可分。这位出生于长乐沙京的禅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风,为中国禅宗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百丈俗名王木尊,幼年哑不能言,相传因祖母带其至龙泉寺烧香而忽然开口,遂出家为僧。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百丈山开创丛林,制定《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确立“农禅并重”的修行制度。晚年,他归乡重建龙泉寺,圆寂后谥号“大智怀海禅师”。

    《百丈清规》是中国首部系统化的禅寺管理制度,其核心精神“普请法”(全员劳动)打破了印度佛教托钵乞食的传统,使禅宗与中国农耕文明深度融合。宋代起,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通行准则,至今仍影响东亚佛教寺院管理。

    龙泉寺作为百丈祖庭,其大殿石柱、露松桥等遗迹,无声诉说着这位禅门巨匠的智慧。

    

    龙泉寺大门。

    ◎隐元禅师:东渡传播禅文化◎

    明末清初,另一位与龙泉寺结缘的高僧隐元禅师(1592—1673),将中国禅文化远播东瀛。

    清顺治二年(1645),隐元禅师住持龙泉寺,使其从明末战乱中重焕生机。这位福清出身的临济宗大师,以重建黄檗山万福寺闻名,其建筑风格与戒律制度深刻影响了龙泉寺的清代风貌。

    1654年,隐元应邀赴日,在京都创立“黄檗山万福寺”,开日本黄檗宗之先河。他带去的不仅是禅法,还有明代建筑、医药、书法等,形成日本“黄檗文化”现象。至今,日本黄檗宗信众超百万,龙泉寺也因此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历史见证。

    【结语】

    ◎千年禅韵 薪火相传◎

    今日的龙泉寺,既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课堂。当游客驻足唐代石柱前,当学者研读《百丈清规》的深意,当禅修者在晨钟暮鼓中体悟“农禅并重”的真谛,这座千年古刹便完成了从历史到当代的跨越。

    龙泉寺的钟声穿越千年,回荡在莲花山麓,诉说着禅宗文化的生生不息。从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躬身实践,到隐元禅师跨海东渡的文化播种,这座古刹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它是一座建筑的丰碑,更是一方精神的净土——在这里,禅宗的清规戒律化作日常生活的朴素真理,古代先贤的智慧沉淀为滋养心灵的甘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固守砖瓦梁柱,而在于让古老智慧融入现代血脉,让禅的精神在劳动中践行,在交流中升华。

    (本文参考《长乐县志》《长乐金石志》《乡土》等。)□文化时讯

    7月25日至8月25日,“戎装映岁月 军魂耀吴航”福州新区(长乐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军品主题展览,在长乐区博物馆博雅堂举行。

    8月7日,第九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营——航海文化体验日活动,在福州新区(长乐区)东湖数字小镇举行,10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在波光帆影间协作,写下“两岸一家亲”的青春注脚。

    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在这个健身爱好者共同的“节日”里,长乐区体育中心、长乐区全民健身中心、长乐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精准覆盖不同群体的运动需求。

    8月8日上午,恒申慈善基金会和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姚基金”)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恒申中心举行。姚基金理事长姚明等出席签约仪式。

    □长乐至宝

    明正德景德镇民窑

    红绿彩花卉纹菱圆口大盘

    

    这件海捞出水的五彩瓷盘,是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外销瓷器中难得的精品。盘底满釉,圈足刮釉。盘外侧绘缠枝花卉,盘内心饰牡丹花枝叶图案,盘沿上绘饰几何形边纹。外底中心的双圈内有一个梵文文字。

    虽然因沉泡海底几百年,五彩鲜艳的色泽尽退,但盘心牡丹花图案遗韵犹在。盘外侧的缠枝花、叶,落落大方,布局巧妙。

(全文共2647字)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