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冯学脉的传承与推进

Komentar · 20 Tampilan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杨国荣冯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哲学上,冯契先生一方面上承金岳霖先生的哲学,另一方面又不限于这一系统,而是多方面地超越其视域并范围而进退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金冯学脉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冯契讲金岳霖哲学》

  金冯学脉的传承与推进

  杨国荣

  

  冯契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哲学上,冯契先生一方面上承金岳霖先生的哲学,另一方面又不限于这一系统,而是多方面地超越其视域并范围而进退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金冯学脉。较之于其他哲学传统,金冯学脉的特点在于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在后续的学术共同体中,依然可以看到其作用。

    金先生首先提出了“所与是客观的呈现”,这一论点体现了对“所与”的独特理解。冯先生对其看法表示赞同,并指出:“如果我们进一步把‘所与是客观的呈现’的理论放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加以阐发,那么,我们应该能把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推进一步。”他将感性领域的“所与”与实践过程联系起来,使其理论获得了更为可靠的基础。

    在方法论上,冯先生强调:“在实验观察中运用自然律作为接受方式,即以自然过程之‘理’还治自然过程之身,科学理论便转化为方法。此所谓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辩证的,不止于归纳而已。”他指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由此,冯契也对金岳霖的归纳理论等作了转换。

    冯先生关注“事”与“理”的互动,特别是其中的矛盾运动。他将问题引入认识论,强调意见分歧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辨析,通过逻辑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使人们逐步弄清所争论的问题的性质,达到明辨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进一步指出:从每门科学的发展过程来说,开始总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经过不同学说、不同观点的争论,科学就又会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辩证法的具体)。在此过程中,科学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便是一定条件下、一定层次上的“具体真理”。

    金先生曾提出关于“先天”“先验”的说法,冯先生指出:“金先生从概念对所与的双重作用来说明概念的后验性与先验性,而所谓先验性之‘先’,指的是必要条件之先,并非时间上之先。”“但金先生进而说逻辑是‘先天形式’,归纳原则是‘先验原则’,以为它们都有其本体论上的根据”,冯先生认为“这就导致形而上学了”。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冯契也反思并超越了金岳霖的形而上学。

    如上所言,认识论与方法论相互联系。冯先生认为,辩证逻辑是现实世界的辩证法的反映和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历史总结。他强调:“思维运用辩证逻辑的规律与范畴,其实就是以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还治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之身。”

    “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不仅仅是认识论问题,也关乎人的自由。在冯先生看来,“从认识论上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以及根据这种认识改造世界”;“从伦理学上说,自由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在行为中遵循‘当然之则’(道德规范)”;“从美学上说,自由就如马克思说的在‘人化的自然’中直观人自身”,审美理想在灌注了人的感情的生动形象中得到实现。

    就金先生的哲学思想所涉及的元学与知识论的关系而言,冯先生认为:“理智并非‘干燥的光’,认识论也不能离开‘整个的人’。”这一见解肯定认识论应理解为广义认识论,不仅研究知识,更应研究智慧,讨论“元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

    按照冯先生的看法,广义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飞跃: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知识固然应向智慧转化,但转识成智的飞跃是在与知识经验的联系中实现的。知识与智慧不是彼此对立的序列,而是统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冯先生由此沟通了知识论与本体论,展示出统一现象与本体的独特思路。这种哲学思考,使金岳霖以来的哲学传统在冯契那里获得了创造性的推进,也使金冯学脉成为当代哲学史上极具活力的一脉承传。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