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布6-18岁最佳家庭教育法则:三多、三少、三不要

Kommentarer · 1 Visninger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打开手机,满屏相互矛盾的讯息—— A专家说:“被催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 B博主控诉:“千万别指望孩子能自觉”; C课程宣称:“21天养成好习惯”; D钉钉群提醒:“XX家长未上传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打开手机,满屏相互矛盾的讯息——

  A专家说:“被催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

  B博主控诉:“千万别指望孩子能自觉”;

  C课程宣称:“21天养成好习惯”;

  D钉钉群提醒:“XX家长未上传打卡视频”.......

  身处信息时代,仿佛每走几步,都有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面临的,不是缺少方法,而是信息过载下,选择瘫痪和方向迷茫。

  “怎么做才对?到底该听谁的?”

  在芜杂的教育声浪中,到底怎么筛选出真正科学、有效、符合成长规律的方法呢?

  好的家庭教育,始于父母在喧嚣中的清醒和笃定。

  与其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焦虑、彷徨,我们不如依据权威,回归教育核心。

  《人民日报》近期发布的“三多、三少、三不要”原则,正好可以帮家长们拨开迷雾,直抵教育本质。

  掌握好这九个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便能在孩子6-18岁成长关键期,锚定方向,为其赋能。

  01

  • “三多”原则:用对力气,加强孩子心理保护。

  孩子小时候,最依赖、信任的人是父母。

  孩子遇到挫折,我们的反应、态度,陪他度过的时光,深刻塑造着其抗压能力。

  1. 多担当

  一位中学生网友分享:

  她期末测验没发挥好,回家却撞见爸妈给她点了奶茶。

  本没心情庆祝,但妈妈说:“没考好咋啦?没考好心里不好受,更要喝奶茶。走,看电影去!”

  爸爸也安慰,“没事,先放松一下,等试卷出来,爸爸陪你复盘。”

  她感慨:“前一秒还觉得天塌了,后一秒发现,有爸妈在,没什么好害怕,好伤心的!”

  脑科学研究发现,父母以支持态度回应挫折,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会更活跃(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

  他们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更快地从“逃避失败”转向“解决问题”。

  多担当的父母,面对孩子犯错——

  不是居高临下“审判”:“早说过......”“这点抗挫力都没有?”

  也不是赶紧“扑火”:“没什么,不重要。”“爸妈给你摆平!”

  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对,做孩子的情绪后盾。

  这份担当,会将任何受伤、失败都转化为心理养分,让孩子愈发自信、独立。

  2. 多陪伴

  好友是医生,她一直愧疚于陪孩子的时间不多。

  但后来她发现,只要每次陪伴都“用了心的”,女儿反而跟她最亲。

  现在,即便到了“恼人的青春期”,也什么话都跟她讲。

  所谓陪伴,质胜于量。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走近孩子的世界——

  幼儿时,需要你放下手机、蹲下来,和他一起看蚂蚁、搭积木;

  小学时,等着你放下架子、拼尽力气,同他一起游戏、疯跑;

  初中生,期待你能理解他的偶像,支持他的喜好;

  高中时,渴望你会认真聆听他的理想,解答他的困惑......

  常被用心陪伴的孩子,内心充盈,自尊心、归属感、沟通意愿都更强;

  这才有了“家长角色”,在孩子成长关节点发挥作用的基础。

  3. 多配合

  当然,孩子成长依靠的是整个系统。

  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大点,会将注意力从父母转向同伴,从家庭转向学校、社会——父母的影响,会越来越弱。

  这时候,家校配合,就尤为重要。

  这种配合,不是三天两头打探成绩、排名;也不是大咧咧一句,“有事要跟爸妈讲”。

  而是清楚,孩子各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协同老师,给予支持——

  在集体中扮演何种角色?

  身心发展是否经历“困扰”?

  目前教学进度,重、难点是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资源或帮助?

  适合孩子的升学路径、规划是怎样的?

  只有父母做到“心中有数”,孩子才不是在“单打独斗”。

  02

  • “三少”原则:减少犯错,激发孩子自主成长。

  如果“三多”,是提醒我们,给孩子心理账户“储值”;

  那“三少”,则是让家长们注意,别让一些习惯性行为,阻碍孩子的成长。

  1. 少命令

  “赶紧去写作业!”“给我立即关掉手机!”“把外套穿上!”

  这些命令式语句,听着没大毛病,长期使用,却容易扼杀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缺少思考决策的空间,就像被动执行的“提线木偶”。

  《人民日报》强调,健康的沟通是,“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想达到这一状态,我们可以——

  年幼时,用选择代替使唤:“你是想现在去洗澡,还是想再玩五分钟?”

  小学后,变命令为目标引导:“你觉得什么时间写作业,能更高效完成?”

  初高中,用协商代替包办:“你怎么规划的?”“需要监督/帮助你吗?”

  别小瞧这每一次询问,它既传达肯定、尊重,又是锻炼孩子“思维力”。

  孩子在一次次思考、决策中,会越来越自控、有主见,你也会越来越信任他;

  这就避免了“千万别指望孩子能自觉”的消极预设产生。

  2. 少说教

  孩子沉迷游戏、拖延、顶嘴......

  很多家长本能开启“唐僧模式”,恨不能把人生经验通通倒给他。

  可孩子和大人,隔着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差距。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听,是对于欠缺生活体验的他们来说,大道理太枯燥、太抽象了!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也表明,冗长的说教,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关闭沟通频道。

  有效的沟通是——

  点到为止:“你玩手机超过约定时间了哦。” (只陈述事实,给孩子留下反思空间)。

  积极倾听:孩子表达(哪怕抱怨),也别着急反驳,试着“变成他”,去感受他的想法和行为。

  开放提问:“那你觉得怎样更合理?” (引导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亲身体验:“行,按你说的先试试。”(允许试错,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总结)。

  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也是从实践中来的;

  他积累的经验越多,我们才越容易和他对话。

  3. 少物质奖励

  “考100分奖1000块”“做完练习就买xx”......

  物质奖励短期看,省力、有效;

  长期用,却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交易”心态——

  “没奖励?那我不做!”

  孩子对事情本身,反而兴趣缺缺。

  真正能激励孩子的方式是:“强化内在动机 + 关注成长过程 + 善用精神奖励”。

  “你把房间打扫得这么干净?太舒服了!”(强调行为的积极影响/价值)

  “这次解题思路比上次更清晰!”(肯定微小进步/努力结果)

  “考这么好,我们去吃顿大餐庆祝一下?”(用特别体验/真诚赞赏/拥抱等,代替物质奖励)

  03

  • “三不要”原则:守住边界,成就孩子独立人格。

  教育之复杂,不亚于“造火箭”。

  有了方法,不意味着就能一帆风顺。

  最后这“三不要”,是《人民日报》提醒父母,即便遇到困难,也要恪守的边界;

  它保护着孩子的独立人格,也守护着亲子关系的健康生态。

  1. 不要事事包办

  从系鞋带,到收拾书包;从解决同学矛盾,到选专业......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我们若出于爱、担忧或效率,习惯性“代劳”,就很容易模糊“这是谁的事”的界限。

  孩子难以清晰感知,“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就不利于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没能在各项挑战中,学到如何面对困难、承担责任、调整策略;

  动手能力、独立决策、解决问题的信心等,也会萎缩。

  有边界的父母是:

  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只提供必要指导、资源和支持;

  温和提醒、引导反思,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这才完成了,从孩子“拐杖”,到“脚手架”的转变。

  2. 不要拿孩子作比较

  “XX又考了第一”“XX真自觉/懂事”......

  教育中,我们总忍不住把目光瞟向别人。

  羡慕也好,激励也罢,这些对“别人家孩子”的关注,很容易成为伤人的软刀子——

  让孩子对被比较对象产生敌意(“都是他!”),破坏社交心态;

  对父母心生怨恨(“什么都是别人好!”),影响亲子关系;

  若暗含贬损,还会伤害孩子自尊,让他们产生“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否定感;

  孩子做事的目标,从内心热爱、自我提升,转为“要超过别人”,这种外在动机也很脆弱。

  孩子做得再好,也很难有真正的获得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节奏、特质和优势。

  我们想孩子好,要多聚焦孩子的“纵向成长”:

  今天的他比昨天有哪些进步?

  克服了什么困难?

  展现了什么闪光点?

  真诚肯定孩子的努力、进步,赞赏他独一无二的特质。

  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接纳和欣赏的是他“本身”;

  他就有了“坚持自我,向上生长”的力量。

  3. 不要放弃自我成长

  这是九条法则中,最重要,也最易被忽视的一条。

  它揭示一个扎心的教育真相:空洞的说教,在鲜活的反例面前,不堪一击。

  要求孩子自律学习,自己却沉迷手机?

  希望孩子情绪稳定,自己却暴躁焦虑?

  期待孩子热爱生活,自己却消极抱怨?

  孩子很难找到“按你说的做”的动力。

  教育孩子,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只有持续学习、拓展认知、反思调整,才能真正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与矛盾;

  才能避免用僵化的、过时的观念,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如果你也觉得,“养好孩子真的太难了!”;

  不如把“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养育的核心目标吧!

  当你专注自身成长与丰盈;

  传递给孩子的,就不再是焦虑、牺牲、控制,而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写在最后: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很容易在层出不穷的标准、方法中,迷失教养初心。

  《人民日报》提炼的这“三多、三少、三不要”原则,正好是一份去伪存真的家庭行动指南:

  “三多”是根基,给予孩子内心强大的能量;

  “三少”是关键,夯实孩子能力生长的沃土;

  “三不要”是边界,筑起孩子人格健全的屏障;

  这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智慧、温度的实践哲学。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手握这九条黄金法则——

  以清醒的头脑、稳定的内核,持续成长的姿态,在6-18岁这段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旅程里,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记住,最好的教育,最终是我们自己活出来的姿态!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