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科学运动不仅是体重管理的有效途径,更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石。
《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版)释义》指出,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保持和体成分改善。研究表明,超重/肥胖者进行有氧和抗阻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提升心肺耐力(如增加摄氧量,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对老年肥胖者,适宜运动能优化骨骼肌肉功能、减少跌倒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了解科学运动的注意事项,以及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建议。
一、 一般注意事项
热身运动与拉伸
无论何种运动,热身(如动态拉伸、慢速跑)可提升肌肉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降低运动风险;运动后拉伸(如静态拉伸、泡沫轴放松)能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恢复。
运动装备选择
根据运动类型、强度和个人运动技能水平等因素,选择舒适、透气的衣服;鞋具需贴合脚型(如跑步选缓震鞋、篮球选支撑鞋);夏季运动可选速干材质。
运动时间与环境
优选符合个人作息习惯、气候条件适宜的时间和熟悉的环境。如夏季,根据自身情况可选清晨或傍晚温度适宜时段,避免正午高温(易中暑)或夜间光线过暗(易摔倒);户外运动先选空气清新、地面平整的场地(如公园、塑胶跑道),减少噪音与空气污染干扰,逐步适应后,根据个人条件选择户外运动。
二、 不同人群的运动建议
科学运动需遵循“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的总原则,逐步达到推荐的运动水平,同时有必要符合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特征。
婴幼儿
●减少限制身体活动的照护方式,鼓励爬行、自由活动,家长营造安全、舒适、洁净的空间。
●7-12月龄婴儿每天俯卧位自由活动或爬行不少于30分钟,12-24月龄婴幼儿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
●鼓励学习自己吃饭和生活自理,增加日常活动。
●减少久坐行为:束缚在安全座椅等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次,避免看电子屏幕。
学龄前儿童
●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身体活动(含60分钟活力玩耍,如跑跳、攀爬),鼓励多做户外活动;
●单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小于1小时。鼓励参与日常家务活动。
●运动形式多样,以愉快游戏为主要形式,全天身体活动分散到多时段进行,科学运动,快乐成长。
儿童青少年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户外活动和团体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减少静坐及视屏时间。
●开展规律身体活动: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每周至少3天高强度运动(如快跑、健美操);每周至少3天肌肉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俯卧撑、跳绳)。
●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上好校内体育课、课间活动避免久坐;上下学步行、参加家务活动;坐姿超过40分钟应起身活动10分钟;视屏时间少于2小时,暑期可选清凉运动如游泳、骑行。
孕期女性
●孕前培养运动习惯和技能,孕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保持适宜运动,产后积极开展恢复运动。
●孕早期注意“慢”、孕中期注意“轻”、孕晚期注意“缓”。
●无医学禁忌时,孕中晚期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孕妇瑜伽),强度标准: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220-年龄),主观稍疲劳但10分钟内可恢复;孕晚期增加运动间休息次数并加强监测。
●避免长时间站立,特别是孕中晚期孕妇应避免仰卧位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和放松,运动中、后喝水充足;衣着与环境舒适,保证散热。
成年人
●规律强体: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75~150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结合每周至少2天肌肉力量训练(覆盖所有大肌肉群);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爬楼梯代替电梯。
●动静护颈:长期使用一种姿势作业者,上下午各抽10分钟做工间操;关注颈腰椎健康,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
●其他措施:以任何强度运动替代久坐;站立作业者注意重心交替和适当走动;合理安排异常姿势作业时间,减少肌肉骨骼疾患风险。
老年人
●坚持运动:在身体允许下,每天活动量以轻度呼吸急促、微汗为宜;运动中如“面不改色”需增加强度,若明显心慌、气短需降低强度。
●动静兼修:在耐力运动外,加强肌肉力量和平衡练习(如太极拳、瑜伽、单脚站立);推荐快步走、健身操等兴趣项目,力量训练如墙壁俯卧撑、站姿提踵。
●量力而行:老年人运动应循序渐进,身体状态好者,逐步达到每周至少5天规律运动,每次不少于10分钟,每周总量150分钟;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久坐。
全民健身的核心,是通过科学运动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无论是儿童的活力玩耍、青少年的户外奔跑,还是中老年人的太极散步,每一份坚持都是对健康的“提前投资”。
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减重几公斤”,更在于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动”起来,用科学运动助力健康生活!/健康科普
作者:慢病处 杨一兵、王静雷、司向
慢病中心 陈晓荣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