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家店靠外卖年赚14亿?曼玲粥:良心现熬?还是预制料理包?

Komentar · 15 Tampilan

喝酒宿醉、生病没胃口时,打开外卖软件搜“粥”,曼琳粥几乎总能霸占首页。 这家号称“全国现熬粥大王”的店,不仅24小时营业,还把肉类、海鲜、养生粥做到几十种,搭配煎饺、油条等小吃堪称全能。 可不少人疑

  喝酒宿醉、生病没胃口时,打开外卖软件搜“粥”,曼琳粥几乎总能霸占首页。

  这家号称“全国现熬粥大王”的店,不仅24小时营业,还把肉类、海鲜、养生粥做到几十种,搭配煎饺、油条等小吃堪称全能。

  可不少人疑惑:产品种类多到数不清,出餐还贼快,这到底是现熬还是预制菜?从江西打工仔到粥品巨头,创始人邓公段的发家史里,藏着答案,更藏着外卖时代的生意经。

  曼琳粥的起点,其实和“爱情营销”半毛钱关系没有。80后江西人邓公段17岁闯上海,从水电工干到开公司,转行餐饮纯属偶然。

  当年他给工地工人做饭,发现管饭能留工人,索性2008年开了家湘菜馆做团餐。2011年关了水电生意后,他陪家人在上海长宁医院看病时发现了商机。

  病人想吃软和的粥,可食堂的粥稀得像水。2012年,30平米的首家曼琳粥铺就在医院旁开张,早上病人家属排队买粥的场景堪比春运,一天流水能有三四千。

  后来听家属说光喝粥太单调,他又加了馒头、饺子等小吃,搞出“粥+点心”的组合,首店月赚七八万。

  最初靠亲戚朋友帮忙扩张,亏了算邓公段的,赚了多分,那时店少,粥确实是实打实现熬的。

  真正让曼琳粥“开挂”的是外卖风口。2014年,邓公段试着把一家店挂上饿了么,首月线上营收就破万。

  他立马嗅到机会,当时全国连锁粥品牌才20多个,他果断搞加盟,30多家店一口气开起来。

  2017年近200家店时,线上交易额已达4.2亿,到2018年直接飙到14.4亿。现在1500家店,90%的收入都来自外卖。

  能这么火,全靠“懂套路”:产品上做到“全覆盖”,从皮蛋瘦肉粥到海鲜粥,从油条到包子,你想吃的基本都有。

  营销上满减、特价、新客红包轮番轰炸,15块就能买“粥+小吃”套餐,性价比戳中刚需;再加上24小时营业,不管凌晨饿了还是早餐赶时间,都能点到。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想不火都难。

  但规模起来了,“现熬”的招牌就悬了。最近外地曝光曼琳粥把顾客吃剩的排骨回收熬粥,还有店员操作台吸烟、徒手抓食材,天津市场监管局都紧急突击检查了辖区门店。

  更关键的是预制菜问题:所谓的“现熬”,其实是大锅熬好白粥基底,客人点单后舀一勺白粥,加预制的皮蛋、瘦肉等辅料煮开就行,本质是“二次加热”,有的店还加增稠剂凑口感。

  至于煎饺、包子这些小吃,百分百是冻品预制菜,反复加热是常有的事。毕竟1500家店要撑得起海量外卖订单,产品种类又多,现包现做根本不现实。

  可打着“现熬大王”的旗号卖预制辅料粥,难免让人觉得套路太深。

  说到底,曼琳粥的成功是踩准了外卖风口的商业范本,从医院旁的小店做到全国连锁,邓公段的眼光确实独到。

  但成也外卖,忧也外卖,看不见的后厨里,卫生隐患和预制菜争议始终是绕不开的坎。如果想喝口放心粥,与其迷信“现熬”招牌,不如选能看到后厨的线下店,或者自己买米下锅。

  毕竟粥的本质是暖胃,要是喝着不踏实,再方便也没用。

  作者:赵老师讲经济

Komentar
会员免费服务:时刻音乐 时刻云盘 时刻工具箱 时刻标签 GitHub加速 时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