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改名自救,一切都结束了!
来源 电商最前线
整个西贝事件,最没有问题的是西贝的LOGO,
而现在,贾国龙却要把LOGO换了。
最近,西贝在餐饮圈又整出了新操作。
菜品全线降价20%-40%,同时发放100元无门槛代金券,还顺手换了门头logo,红白变绿白,“莜面村”改成“我从草原来”。
图源:小红书
看上去,像是一次从内到外的自救改革。
然而,手段用尽,之后的效果又如何呢?
就在今日,有网友晒出广东汕头万象城西贝门店张贴的闭店通知。通知显示,该店将于10月18日营业结束后正式停止营业。
至于原因,店方给出的解释是“门店发展规划调整”。
然而,这只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01西贝改名、降价,打脸6000万咨询费
回到国庆假期期间,西贝的确不少门店客流暴涨,笔者注意到小红书上出现了“排队回来了”的安利帖。
但仔细看数据,情况却没那么乐观,销量是涨了,但客单价跌了,六成新客几乎都靠代金券消费。
不得不说,罗永浩那句“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的吐槽,一炮打在了中产消费心理的软肋上。一个月过去,还在产生效果。
而新logo的绿意,也被网友看成是一种自证清白的信号,甚至被网友编成了歌谣:
“我从草原来唉~带着预制菜,微波炉加热啊~卖你三百块~”
图源:小红书
事实上,门头一换,意味却更深:这不仅是一次品牌自救的信号,也几乎等于西贝亲手推翻了自己花6000万请华与华的咨询费。
但品牌形象的重塑,不是换个颜色就能解决的事。对于一家以“草原真食材”打天下的品牌来说,问题不在形象,而在信任。
这一次,西贝正试图用降价、换标、发券的组合拳,让消费者重新走进餐厅。
然而,这些看似积极的动作背后,真正的焦虑却是,如何重新赢回那份被罗永浩一句话击碎的信任。
02西贝的自我消耗
在这场预制菜风波中,西贝确实是伤得最重的一方。
老罗那次直播发言,没有阴谋,只是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体验反馈,但他强大的话语影响力,直接让西贝陷入舆论雪崩。
图源:微博
从那之后,西贝的反应一路连环失误。
先是创始人贾国龙放话要起诉罗永浩,随后西贝发声明,一边强调“我们合法合规”,一边诉说“我们多么委屈”。
网友一句话就点破:
“没人关心你合不合规,只想知道我吃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西贝的问题并非用了预制菜,而是沟通方式完全错位。
在消费者眼里,餐饮是一种“信任生意”,他们想看到食材从切到煮的全过程,不需要你告诉我“这是国家标准允许的”。
可西贝偏偏拿所谓的“标准”去回击,等于拿逻辑去和感受对抗。
更糟的是,硬刚无果后,西贝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煽情。
那篇题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温情小作文,本想博取理解,却引来全网群嘲。
网友讥讽:“消费者还没哭,品牌先哭了。”
这场危机的公关节奏可谓教科书级反面案例:从刚愎自用到自怜自艾,每一步都让人看到西贝的慌乱。
图源:小红书
贾国龙还回应网友“薅羊毛”时说:
“这些消费者都很善良,我们也相当于请客。”
可问题是,降价虽然能“救流量”,却无法立刻修复品牌。西贝原本的优势是中高端家庭餐饮的品质信任,如今主动打破价格壁垒,相当于推翻了自己辛苦构建的消费心理锚点。
“黑红也是红”,但餐饮业的红靠的是复购。一次热闹的流量狂欢,并不能掩盖西贝内部的信任危机。
03西贝注册新公司,还敢做预制菜?
在电商最前线看来,西贝的问题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对外沟通与品牌节奏的彻底失控。
事实上,预制菜早已是整个餐饮行业的底层逻辑。海底捞、外婆家、盒马,甚至米其林餐厅,都在使用标准化食材与半成品,只是消费者未必知道。
而西贝的供应链,早已是餐饮业内的“模范生”,从自建莜麦基地到中央厨房系统,布局完整。
对比看,西贝的公关节奏几乎是全部翻车。
本可以理性地解释“哪部分是预制、哪部分是现做”,却在危机初期选择强硬防守。结果,公众的情绪没被安抚,反而被激化。
这次降价、换标、发券,看似策略灵活,其实仍然是“被舆论牵着走”的被动应对。
更令人玩味的是,在舆论尚未完全平息之际,西贝又注册了一家名为“深圳市玉华美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销售”和“食品互联网销售”。
此举一出,网友又炸锅:“好了伤疤忘了疼!”
对此,10月13日,西贝集团发布的关于网传“西贝成立新公司开展预包装食品业务”的情况说明称,西贝所注册新公司为用于开展门店经营的主体,主营业务为“餐饮服务”。西贝门店销售的部分饮料(如西贝自有品牌瓶装沙棘汁等)、西贝杂粮月饼属于预包装食品。该注册行为不代表西贝将开展涉及预制菜的新业务。西贝将持续进行菜品调改,为每一位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但如果冷静分析,这是西贝早就规划的另一条路线——将门店之外的供应链能力延伸至零售市场。
餐饮的根本规律其实很简单,就是食物讲良心,沟通讲真诚。
西贝的供应链没问题,但公关问题很大。
04西贝降价,还能翻身吗?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西贝的问题是品牌定位的摇摆。
它之所以能卖得贵,是因为精准卡住了带娃家庭逛商场的刚需。
明亮的厨房、红白格桌布、25分钟上齐的承诺,这些细节塑造了一个带娃就餐最放心的餐饮模板。
你降价的那一刻,就等于承认“我不值这个价”,也间接撕开了那份关于品质的信任契约。消费者开始重新评估:如果不讲“草原纯食”,西贝和其他快餐还有什么区别?
更危险的是,一旦西贝陷入价格竞争,它就从中产家庭首选跌入大众快餐的红海,而那是它最不擅长的战场。
另外,西贝的根基仍在。它有12万亩自有莜麦基地、四大中央厨房、强大的供应链,以及全国近400家直营门店的合伙人体系。这些都是壁垒。
大家认为西贝还能翻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