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观点:
气候变化不只是遥远的极地故事,它正悄然改写每一个物种的命运。
本期嘉宾: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高源
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自然界的运行秩序。近日,英国与加拿大南极研究人员在《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气候变暖已促使原分布于欧洲和太平洋的入侵物种——致密纹藤壶现身加拿大北极海域。这种藤壶易附着于船舶、管道等设施,引发生物污损问题,成为气候变化驱动物种跨区域迁移的最新例证。
那么,气候变化会对动植物构成哪些威胁?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减缓其影响?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高源。
气候变化扰乱自然节律
“自然界历经千万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时序系统,千百年来万物依此繁衍生息。然而,气候变化正在打破这种平衡。”高源指出。
以候鸟为例,这类每年往返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类,是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的生存习惯、迁徙习性等均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斑嘴鸭,由于渤海湾结冰期缩短,斑嘴鸭已从候鸟转变为留鸟。但这种适应性改变并非全然有利——它们可能成为本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威胁其他本地鸟类或留鸟的生存。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仍坚持迁徙的候鸟,当它们感知温暖提前抵达繁殖地时,却发现赖以生存的昆虫尚未羽化,植物也未萌芽,这种“物候错配”让远道而来的候鸟陷入“无食可觅”的困境。
北极的驯鹿同样面临危机。“在漫长的冬季,它们以被雪覆盖着的草类、苔藓和地衣为食,但气候变暖导致冬季雨水在雪面结成冰层,使驯鹿难以觅食。”高源解释:“食物缺乏导致驯鹿体型减小,而体重下降又会提高流产概率,严重影响其繁殖与生存。”
驯鹿和北极地区的居民共同面对酷寒已有约3000年的时间。图源:科普中国
更深层的影响,发生在决定物种存续的遗传密码中。“对某些爬行动物而言,温度是决定后代性别的关键。例如绿海龟,在温暖环境下孵出的多为雌性,低温则利于雄性诞生。”高源指出,雌性海龟增多短期内或许会让产卵数量上升,但长期来看将导致性别比例失衡,严重阻碍种群繁衍。
动植物家园正在“变形”
当生命还在努力应对错乱的时序时,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在悄然改变。
对于北极熊、北极狼等体型较大的极地动物而言,海冰不仅是捕猎平台,更是其休憩的家园。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2年间,北极海冰年平均覆盖范围每十年减少约3.5%至4.1%,相当于每十年减少45万至51万平方公里;夏季海冰最小覆盖范围每十年减少约9.4%至13.6%,即每十年减少73万至107万平方公里。为了觅食和休憩,北极熊需辗转于北冰洋各个冰块之间。正常情况下,北极熊能在水中游四十至五十公里,但随着海冰大面积融化,它们不得不在开阔海域中长途跋涉,无处落脚的北极熊将很难在北极生活下去。
在南半球,另一个家园正在经历着“褪色”之痛。珊瑚礁作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养育着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但在今年8月,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硬珊瑚覆盖率出现大幅度下降。“国际珊瑚礁倡议”组织此前也曾表示,全球84%的珊瑚出现白化现象,而高温是造成珊瑚白化的关键因素。
澳大利亚珊瑚礁 图源:央视新闻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挑战,高源建议公众从日常生活做起,汇聚点滴之力,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调整能源消费方式,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尤其是塑料制品,倡导自备购物袋、水杯、餐盒等,既缓解“白色污染”,也从源头上减少塑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食物浪费——食物在垃圾填埋场分解时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不只是遥远极地的故事,它正悄然改写每一个物种的命运,包括人类自身。唯有携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这场深刻的生态变革中,守住地球生命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