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里充满“奇迹”。
在一项2024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多种植物基香肠和热狗进行机械测试,评估它们在压缩、剪切、拉伸等方面的性能。
测试方法原本用于建筑材料,但研究团队尝试用它来检验“仿肉”的质地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基产品在质地上已经能与真实肉类相当接近,尤其是在模拟碎肉类产品时表现尤为突出。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把“肉感”与“动物肉”划等号?植物和真菌真的无法做到一样的满足感吗?
早在科学家设法培植会流血的素食肉饼以前,厨子们就已经开始用植物和真菌来模仿肉的口感了。
比如说蘑菇,它的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这种物质同样存在于蟹壳中,咀嚼起来有韧劲。
同时,蘑菇天然富含谷氨酸,是“鲜味”的来源之一。
再加上烹饪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蘑菇很容易就能带来类似煎牛排的香气和口感。
但如果只看蘑菇,那就忽视了更多“隐藏选手”。
菠萝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果肉呈纤维状,撕开后甚至与手撕猪肉在外观上相差无几。
加拿大植物营养学家德西蕾·尼尔森曾在采访中指出,菠萝蜜的纤维结构与鸡肉或猪肉极为相似,经过简单调味便可“以假乱真”。
猴头菇也具备类似特性。
它的结构天然分层,经过长时间炖煮后,口感软嫩,能吸附大量汤汁。
很多餐厅在素食菜单中使用它来替代鸡肉或牛肉。这些食材的共通点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细致而明确的纤维结构,这正是肉类口感的关键所在。
但仅有结构还不够,味道也必须要有。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研究者菲利克斯·施托佩尔曼在2023年尝试用洋葱与真菌共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自然形成的芳香化合物居然带有煮熟肉类的气味,甚至接近肝脏或香肠的风味。
这项研究表明,植物与真菌并非“没有肉味”,只是需要激活它们的潜在风味通道。
除了风味和口感,还有人质疑植物基产品的营养价值。确实,多数植物蛋白含量低,不具备完整的氨基酸谱。
但这并非没有解决方案。
在美国,牡蛎菇制品品牌“非传统美食”就尝试通过改变菌丝体的营养培养基,提高蘑菇中的蛋白质含量。
他们培育出的蘑菇,蛋白质含量是普通蘑菇的4倍,并且维持了原有的纤维结构和咀嚼口感。
这种“营养干预”并没有改变蘑菇的自然属性,却让它在营养层面更贴近动物肉。
不过,“肉味”不仅仅来自舌尖。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对肉类的执着,其实还深植于文化之中。在很多社会中,肉类代表着财富、地位和力量。
“食肉代表了一种放纵享受、甚至颇具男性气概的意味,”植物基营养学家尼尔森说,“我们将吃肉同财富和成功挂联系在一起。”
她还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浓郁”的味道,是从小形成的味觉记忆和文化习惯所致。
如果一个人从小吃的是浓汤、酱汁和油炸食物,那么他在成年后往往也更容易被类似风味所吸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植物肉品牌在研发时,不仅关注原料本身,还会在调味上下功夫。
比如添加孜然、酱油、洋葱粉等,强化“烤肉”的香气,从而唤起人们对肉类的记忆。
植物和真菌并不是肉的替代品,它们只是另一种选择。它们可以提供不同的营养、风味和结构,甚至通过科学手段“超越”传统肉类的某些限制,比如不含胆固醇、富含膳食纤维。
肉感从来不是肉类的专属权利,而是多种感官协同的结果。
植物与真菌也许永远都不是肉类的完美替代品,但它们本身也能带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