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有了“第二大脑”

评论 · 54 浏览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本报记者褚清源|通讯员步立建王磊杨志伟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学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飞行模拟操作体验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学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飞行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锚定强国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 | 特别报道

  课堂内外有了“第二大脑”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打造数智赋能区域教育生态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通讯员 步立建 王 磊 杨志伟

      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学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飞行模拟操作体验

      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学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飞行模拟操作体验

      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的语文课上,四年级学生正学习《猫》这篇文章。与以往不同,学生饶有兴致地“刁难”着AI。“请画一只又乖、又任性、又温柔、又老实的猫”,学生给出指令后,AI生成的图像滑稽可爱,教室里笑声一片。而笑声背后,则是学生对老舍笔下猫的古怪性格和对老舍独特描写手法的深刻理解。“我们是在用AI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学形象的复杂性。”学校副校长刘静静解释道。

      这样的场景是潍城区实验小学的教学常态。该校AI赋能深度学习型课堂有四阶实施路径,分别是第一阶“情境导入”——AI生成式引导,第二阶“探究互动”——AI赋能三元对话,第三阶“实践创新”——指向素养提升,第四阶“评价反馈”——三维立体式评估。

      在潍城区,AI已经成为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的“标配”。从AI赋能教学到赋能教研,从教师自主搭建的智能体到覆盖全区的精准研修平台,潍城区这场始于10年前的数字化改革,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常态化、高效益”的运行之路,如今已形成了“平台优用、数据赋能、AI融合、教师强能、课程完善”的新格局。

      教师离不开的“数字伙伴”

      在潍城区南三里小学,数学教师赵晓敏曾经的忙碌颇具代表性。担任班主任的赵晓敏与许多教师一样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班级事务中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像在与时间赛跑。”赵晓敏说,“但自从有了AI,忙碌的困境迎刃而解,我的教学工作明显更高效了。”

      转变始于赵晓敏开始尝试用AI生成变式题目。只需要将学生的错题输入系统,AI就能自动生成多层级的变式题,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它让我从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从未学过编程的教师,借助AI制作了一个HTML网页版对称画板。“学生在画板的一侧画出图形,另一侧便会依据对称原理实时同步生成对称图案,无论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是复杂的创意画作,都能瞬间变得可视可感。”赵晓敏说。

      上学期,赵晓敏利用AI搭建了个人知识库,将课程标准、电子教材大单元教学案例按照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进行系统化整合。个人知识库就像赵晓敏的专业成长“数字伙伴”,可以随时对话。她还搭建了24小时在线的数学老师智能体,安装在教室一体机和家长终端,只要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向智能体提问。

      走进潍城区智群学校,AI赋能已覆盖所有学科。记者看到在科学课上,虚拟实验室让抽象的化学反应更加直观;音乐课上,AI创作工具让学生可以自主编曲、实时生成伴奏。学校副校长周永胜介绍说,借助AI备课工具、智能批改系统,该校教师备课时间与以往相比缩短25%,作业批改效率提升50%。“关键是我们并没有太大的资金投入,低成本运行也为常态化实施提供了可能。”周永胜说。

      AI赋能教学的背后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课堂样态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作为百年老校,潍城区实验小学的一项数据值得关注。该校五年级两年来的跟踪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原来的65%提升至92%。“AI不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也在重塑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再忙于知识讲授,而是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组织教学。”谈到变化,潍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刚感慨颇多。

      从“伴教”走向“伴学”

      AI不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伙伴,更是助力学生学习的伙伴。走进潍城区外国语中学,你会置身于一个“泛在式AI环境”。

      这里正在着力打造“AI智hui校园”。学校创建了AI自习室,开发了“外小语”“外小数”“外小英”“外小物”等9个学科智能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开发了“外小心”成长助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在教室里的大屏和走廊上的电子班牌上都安装了豆包、DeepSeek等工具,为学生提供多场景的智能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与AI对话,解决学业或情感困惑。

      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幅“数字画像”,包括成绩曲线、学科雷达图、课堂行为分析等。“过去我们常说因材施教,但往往流于形式。”潍城区外国语中学副校长王晓娟坦言,“现在通过分析历次考试数据,可以生成每个学生的成绩曲线和雷达图,能更好地读懂每个学生,从而精准指导其学习。”家长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App,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从食堂消费到就寝时间,一切都透明可查,让家校共育真正落地”。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在潍城区永安路小学,该校构建了“基础普及+兴趣拓展+专业提升”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课程体系。比如,在基础普及阶段,该校推出“数字启蒙游戏化课堂”,将枯燥的编程知识融入趣味闯关游戏,深受学生喜欢。

      永安路小学还与驻地院校联合开设“人工智能少年班”,由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前沿课题研究。学校副校长郑清泉告诉记者,这是潍城区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形成了“专家导师+教师”的双师授课模式。少年班学生制作的“智慧教室”,凭借精准的图像识别技术斩获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参与奖。该校的机器人社团更是连续两年以全省第一的身份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现场交流。

      作为山东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试点校,南三里小学积极探索数字化评价新路径,将抽象的学生成长转化为看得见的进步足迹。自定义评价项让教师轻松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课堂纪律到课外实践,每一项都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上,教师轻点屏幕,“随机点名”功能瞬间点燃全场,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期待“选中”自己;每当答对问题,“积分榜”实时攀升。这种游戏化体验让孩子在挑战中爱上学习。校长万慧说:“小小的数字背后,是孩子们大大的成长奇迹。”

      这场变革不仅发生在城市学校。在于河实验小学这所偏远的街道小学,没有计算机专业教师,却有两名学生在全国信息学奥赛月赛中获得了全区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他们靠的是线上社团群的微课和答疑。负责信息学奥赛项目的教师李文琪说,信息学奥赛是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科技类最高赛项,也是现存唯一小学、初中、高中均可报名参加的奥赛。近年来,他们以潍坊三中、潍坊八中和外国语中学为中心,开设周末兴趣班,组建三支教练团队,辐射周边小学。目前,区信息学奥赛社团累计培养省级以上奖项获得者120余人。

      AI研修系统成为“加速器”

      面对教龄不足5年教师占比超过70%的现实,潍城区利昌学校探索出基于“学素养,提智慧—深应用,展智慧—智管理,提效能—优评价,激提升—精教研,提素养—创模式,传智慧”六大智慧应用场景的精准研修体系。该校利用AI录课分析系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评估,比如教师的讲授是否过多,课堂互动是否充分、是否关注到后排学生……“数据不会说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反馈问题。”从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走上副校长岗位的颜庭波说。

      该校还建立了“AI研修共同体”,通过“一师多课”“同课异构”等方式,实现教师间的互助成长。在这里,AI早已成为教师研修的“专业伙伴”。截至目前,该校利用研修平台录课739节,AI1.0版本录课352节,个人分析报告352份。AI2.0版本录课387节,AI课堂分析报告收取197份,各备课组实施在线听评课59次。

      颜庭波思考的远不止这些,有了“量”的储备,如何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该校决定在“教”中发现问题、在“研”中破解问题、在“培”中总结归纳,通过二次磨“教”,形成了“教—研—培”三阶智链的数字化精准研修闭环管理体系。

      这背后离不开区教体局的赋能。作为全国智能研修应用工作领航区,潍城区教体局整合共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构建区域智慧校园云平台和大数据精准分析平台,避免了学校重复建设,同时依托智能研修平台进行课程诊断与协同教研,形成了具有“开放自主、结伴互助、精准有效、持续深度”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平台成立了818个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组建教研组532个,有效降低了线下教研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日前,《“数”人十年:数智迭代赋能教师发展的潍城实践》获得潍坊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AI教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在这场教育数字化浪潮中,潍城区的探索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这里既有技术赋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有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困惑。

      AI是助力教师突破重复性工作、实现提质增效的有力工具,“但我始终谨记,人工智能只是工具,教学的核心在于育人。”赵晓敏说。

      像赵晓敏这样的教师目前仍是少数。“绝大多数教师停留在使用现成工具的层面,缺乏与之深度融合进而自主开发的能力,尤其是在城乡和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存在着失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潍城区教体局党组成员魏剑秋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师资能力依然是影响这场变革深度与广度的关键变量。”

      这一判断揭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普遍瓶颈。技术的部署可以靠投入快速实现,但教师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却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缓慢过程。

      “AI不会取代教师,但善用AI的教师将取代那些不善用AI的教师。”在万慧看来,AI是实施任务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催化剂,但是从伴教走向伴学,要整合使用不同的技术工具,同时警惕技术的异化,防止将AI当成了灌输教学的工具。

      这也是许多区域和学校面临的共同挑战。记者了解到,在近日召开的“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上,《2025年中小学教师人群应用人工智能情况调研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工具协同之困、内容精准之困、交互门槛之困是影响AI深度融合应用的三大难题。

      “当前的教育数字化仍处于工具替代阶段,但是教育的核心不止于这些,还要进行思维培养、价值观塑造和创造力激发。”李建刚说,“在这方面,我们将继续优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数据治理的深度以及评价体系的一致性改革,营造区域教育新生态。”

      这场变革已经走过10年,但是李建刚认为,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