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月幼儿感染艾滋,家庭内传播链如何阻断?

تبصرے · 73 مناظر

福建省某医院收治一名16个月大HIV阳性幼儿,揭示家庭内传播链。父亲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再传染给母亲,母亲在窗口期通过母乳喂养传给幼儿。暴露了艾滋病防控的诸多漏洞,强调加强检测和母婴传播防控的重要性。

  近期,福建省某医院收治了一名16个月大的支气管肺炎幼儿,常规筛查竟发现其HIV-1核酸呈阳性,病毒载量高达24.1万拷贝/mL,处于急性感染期。后续其父母检测也均为阳性。经调查,父亲于2023年3月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同年8月传染给母亲,母亲在窗口期通过母乳喂养传给了幼儿,这一事件暴露了艾滋病防控的诸多漏洞。

家庭内艾滋病是如何悄悄传播的?

  艾滋病在这个家庭的传播路径清晰。父亲于2023年3月通过男男性行为接触HIV-1 CRF01_AE_C4亚型毒株(北京MSM群体高发类型),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新发感染。之后他隐瞒感染状况,在同年8月与妻子发生无保护异性性行为,导致母亲感染。母亲在感染早期(窗口期)仍进行母乳喂养,病毒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

   防控方面存在明显漏洞。我国MSM群体中仅40%向配偶披露性取向,家庭内传播风险因信息不对称被放大。母亲感染后2 - 3周内抗体未生成,常规抗体检测无法识别,导致漏诊及母婴二次传播。而且现行孕产妇HIV筛查集中在孕早期和分娩前,缺乏产后哺乳期监测,忽视了新发感染风险。

如何应对HIV检测窗口期的风险?

  传统抗体检测方法需2 - 3个月才能检出抗体,窗口期内感染者可能误判为阴性,成为隐性传染源。而通过HIV RNA或抗原(如p24)检测可将窗口期缩短至1 - 2周,但普及率不足。

   对于高危人群,如MSM、多性伴侣人群,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HIV核酸检测。建议将HIV核酸检测纳入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咨询项目。高危行为后应立即启动暴露后预防(PEP),连续服药28天阻断感染,但用药请遵医嘱。

母婴传播防控有哪些盲区和补救办法?

  现行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 + 人工喂养)仅针对孕期感染,对产后新发感染缺乏干预机制。未感染的母亲若产后感染,哺乳期病毒载量高时传播风险达15% - 45%。

   改进措施包括对产后女性进行至少2次HIV检测(分娩后6周、3个月),及时发现新发感染。确诊感染的母亲应立即停止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粉并启动抗病毒治疗,可将传播风险降至2%以下,用药请遵医嘱。对母亲HIV阳性的婴儿,在出生后4 - 6周进行HIV DNA检测,确诊后尽早治疗。

   这一案例暴露出艾滋病防控短板,强化检测意识、推广核酸检测、完善监测机制可阻断传播链。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