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学吉他站上舞台,城里老师翻山越岭,700个梦想被点亮

评论 · 0 浏览

贵州遵义的山里,孩子们的生活原本简单得像山间的溪水,课本、黑板、操场,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可这几年,一群年轻人从大城市来到这里,带着热情和知识,硬是把这平静的日子搅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是东华大

  贵州遵义的山里,孩子们的生活原本简单得像山间的溪水,课本、黑板、操场,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可这几年,一群年轻人从大城市来到这里,带着热情和知识,硬是把这平静的日子搅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是东华大学的研支团,来到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教书、陪读、办活动,忙得像陀螺一样转,只为让山里的孩子多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易地扶贫搬迁来的孩子,家里条件一般,知识底子也参差不齐。研支团的年轻人教历史、道德与法治,还管心理健康课,覆盖了13个班,700多个学生。一年下来,他们上了1200多节课。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每一笔都是他们对孩子的期待。课后,他们还得挨家挨户走访,跟着“控辍保学”的队伍翻山越岭,确保没一个孩子因为家里困难就不上学。

  山里的孩子,以前连课外活动都少得可怜。研支团来了,事情就不一样了。运动会上,他们当裁判、吹哨子,带着孩子们跑、跳、笑。清明节,他们陪着学生踏青,讲历史故事,教孩子们什么是传承。课余时间,他们还教孩子们画画、写书法,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乐了,老师们累得满头大汗,可脸上全是笑。

  吉他声在山村里响起来,这是研支团带来的新玩意儿。成员李洪达会弹吉他,他开了个吉他社团,教孩子们拨弦、唱歌。另一位成员秦睿遥擅长播音,搞了个主持社团,教孩子们怎么大声说话、自信表达。到了学校的艺术节,孩子们抱着吉他,唱着《我相信》,站在舞台上,眼睛亮得像星星。还有的孩子朗诵《永不消逝的声音》,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谁能想到,这些都是山里娃,第一次站上聚光灯。

  东华大学还给学校捐了个教育信息平台,帮孩子们接触更多学习资源。这平台就像一座桥,把山里的教室和外面的世界连了起来。老师们用这个平台,带着孩子们上网课、学新知识。城里的教育资源,慢慢流进了大山,孩子们学得更带劲了。

  

  当地老师也得到不少帮助。遵义的老师会去上海,参加东华大学组织的培训。回来后,他们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课堂上,教得更生动。城里和山里的老师,还会一起备课,设计有趣的课程。比方说,他们搞了“主题团课”,让孩子们在学历史的时候,还能聊聊家国情怀。这样的课,孩子们爱听,记得也牢。

  这些努力,慢慢改变了山里的学校。孩子们不再只盯着课本,他们开始敢想、敢说、敢做。吉他社团的孩子,学会了第一首歌后,跑去跟同学炫耀,说自己以后也要当歌手。主持社团的孩子,站在台上不怯场,声音响得全场都听得清。家长们看着孩子们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说这些城里来的老师,真是给村里带来了光。

  中国这些年,特别重视乡村教育。像东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派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到山里支教,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故事。数据说,2023年,全国有超过10万名大学生参与支教,覆盖了2000多个乡村学校。这些年轻人,带着知识和热情,硬是把大山里的教育撑了起来。贵州遵义只是其中一角,但这故事让人心里暖洋洋。

  研支团的年轻人,也不是光出力不求回报。他们在山里,学会了怎么跟孩子们打交道,也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教书的时候,他们得想办法让历史课不枯燥,让道德课有意思。他们得学会跟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难处。这过程,磨炼了他们的耐心,也让他们更懂责任。

  

  这事儿,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山里的孩子,条件不如城里,但他们的梦想不该被限制。研支团的努力,就像在山间点了一盏灯,照亮了孩子们的路。以后,这些孩子或许会走出大山,去追自己的梦。而那些支教的年轻人,也会带着满满的回忆,回到自己的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