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与“肥胖”似乎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前者是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虚弱,后者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的臃肿。但现实中,越来越多“胖子”在体检时被查出“隐性营养不良”:他们可能体重超标,却同时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关键营养素,甚至比瘦人更易疲劳、免疫力低下。
当胖人遇上“隐性饥饿”:营养失衡的现代病
1
什么是“隐性饥饿”?
世界卫生组织将“隐性饥饿”定义为:机体虽摄入足够热量,但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必需脂肪酸等微量营养素,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宏量营养素结构失衡的状态。
2
肥胖为何常伴随营养不良?
“吃错”比“吃多”更可怕:肥胖者常依赖高油高糖的“空热量食物”(如炸鸡、蛋糕、奶茶),这些食物提供大量热量,却几乎不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长期营养失衡会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身体无法有效利用摄入的营养。
节食减肥的二次伤害:许多肥胖者通过极端节食(如只吃水煮菜、不吃主食)试图减重,结果进一步加剧蛋白质、维生素B族、铁等营养素的缺乏,形成“越减越虚”的怪圈。
七大营养素失衡:肥胖与营养不良的“共同土壤”
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健康依赖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七大营养素的动态平衡。而肥胖人群的常见问题是:某些营养素过量(如精制糖、饱和脂肪),另一些关键营养素严重不足(如优质蛋白、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
中医视角:脾虚湿盛是“胖而虚”的核心病机
中医自古没有“营养不良”的概念,但将其归为“虚劳”“气血不足”;而肥胖则多与“痰湿”“脾虚”相关。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气血、营养),并运输至全身。
若脾胃功能受损,会出现两大失衡:
1. “吃进去却运化不动”:营养吸收障碍
肥胖者常因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油腻、甜食)、贪凉饮冷(冰饮、生冷水果),损伤脾阳,导致 “脾失健运”。此时,即便摄入大量食物,脾胃也无法将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精微营养,反而生成 “痰湿”(类似现代医学中的代谢废物堆积),表现为:外观肥胖(尤其是腹部松软、四肢浮肿);容易疲倦、气短,稍动就出汗;大便黏腻不成形,舌苔厚腻有齿痕。
2. “气血生化无源”:隐性营养不良的根源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依赖脾胃对食物的运化。若长期营养结构失衡(如只吃精米白面、缺乏五谷杂粮与优质蛋白),脾胃“原料不足”,就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气血不足);头发干枯易脱落(肾精亏虚,因“发为血之余”);月经量少、推迟(女性气血不充盈);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卫气不足)。
当胖人遇上“隐性饥饿”:营养失衡的现代病
1. 现代营养学方案:补足七大营养素,优化饮食结构。
蛋白质:每天摄入 11.5g/kg体重(如60kg成人需6090g),优先选择鸡蛋、鱼肉、豆制品、瘦肉(避免加工红肉)。
膳食纤维:每日 2530g(约500g蔬菜+200g低GI水果+全谷物),推荐燕麦、奇亚籽、西兰花、菌菇类。
优质碳水:用糙米、红薯、藜麦替代精制白米面,控制血糖波动。
健康脂肪:每天摄入 2530g(如牛油果、坚果、橄榄油),避免反式脂肪(油炸食品、植脂末)。
关键微量营养素:定期吃深海鱼(补维生素D)、动物肝脏(补铁,每周1次);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尤其B族、镁、锌)。
水与纤维:每天饮水 1.52L,餐前喝一杯水减少暴食;增加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2. 中医调理方案:健脾祛湿,恢复脾胃运化。
饮食调养:多吃 健脾食材(如山药、莲子、芡实、小米、红枣),少吃生冷(冰饮、刺身)、油腻(烧烤、油炸)。
推荐经典食疗方: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健脾祛湿,适合舌苔厚、大便黏的人群。
消脂养颜茶:理气消食,祛湿降脂。
来源 赣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