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过商场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以前随便一条商业街,眼镜店能挤下七八家,装修差不多,广告口号都写着“进口镜片、专业验光”。
那时候,开眼镜店几乎是暴利的代名词,动辄上千元的价格,进货成本可能只要几十块。
甚至有人说,开一年眼镜店,回老家能全款买房。
可现在呢,不少老字号门店挂出了“转让”的牌子,老板叹气:“再撑下去就是赔。”
数据显示,仅2022到2025三年,全国就有6万家眼镜店消失,平均每天55家关门。
这个行业,为什么会从人人眼红的“暴利行当”,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苦差事”?
想理解眼镜店的暴利,就得回到江苏丹阳。
这个县级市的产业园区只有巴掌大,却供应了全国七成的镜片。
业内都知道,镜片在那边是“按斤称”的,一副200元就能拿货的镜片,转手就能在大城市卖到两三千。
这种差价,靠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信息差”。
过去消费者对眼镜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什么折射率、阿贝数、防蓝光,说起来玄而又玄,顾客完全没法判断真伪。
销售员怎么说,顾客就怎么信。
更要命的是,配镜渠道有限。
电商没普及之前,想配眼镜要么去医院视光中心,要么去街边老店。
尤其是学校旁边的眼镜铺,简直是现金机。
学生近视了,家长心疼孩子眼睛,不敢讨价还价,店员随便一句这镜片能护眼,千把块钱就成交。
不少眼镜店还玩“伪专业”,收几百块的“验光服务费”,其实就是店员用半年没校准的机器随便一测。
全国真正持证的专业验光师,长期不足三万人。
换句话说,过去你交的不是钱,而是智商税。
一切的变化,从互联网兴起开始。
过去顾客走进门店,听店员说这是进口镀膜,就得乖乖掏钱。
可如今年轻人配镜前,习惯先刷小红书、B站、知乎,镜片的成本、参数,甚至批发渠道,一查就清清楚楚。
所谓的“专业话术”,很快被揭穿,线上低价配镜的兴起,更是让行业地震。
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59元起配镜”“蔡司镜片299元包镜框”的广告。
顾客去线下店挑镜框,记下型号后直接回家网购,甚至连验光都能“云完成”。
医院单据一拍照上传,瞳距用手机APP就能测。
这意味着,实体门店辛辛苦苦交高额租金,最后沦为试戴展厅。
客流量看似不少,真正成交的却寥寥。
某些商圈的眼镜店老板感慨:“一天来几十个年轻人,全都拍拍照转头走。”
这就是赤裸裸的信息透明冲击。
消费者不再稀里糊涂交钱,而是开始比价、对比参数、研究口碑。
对00后而言,进口镀膜不再是神话,谁敢虚高定价,谁就失去市场。
如果说信息透明砍掉了利润的一半,那么高起的成本,则彻底压垮了门店。
在一线城市,30平米的小铺月租动辄三四万,稍微核心点的位置更夸张。
验光师工资逐年上涨,专业人才月薪过万已成常态。
库存的镜框和镜片,也是隐形炸弹。
款式过季就只能打折甩卖,压货几个月利润全无。
很多门店过去习惯高价慢卖,一副眼镜能赚好几千。
但现在,客单价被迫下降,成交量却并没有明显提升。
算下来,一家店要想不亏,每月起码要卖10万以上。
可现实是,大多数小门店拼死拼活,也就卖到六七万。
更糟糕的是,不少老板还抱着过去的幻觉,不肯降价,也不愿升级服务。
甚至连店里的灯坏了,都舍不得换。结果就是,一旦现金流断裂,只能关门。
这就是所谓的暴利诅咒,靠信息差赚快钱的模式,在市场透明化之后,注定无法长久。
虽然行业大洗牌,但也不是所有门店都在死亡线上挣扎。有些品牌靠转型,反而迎来了第二春。
第一类,是深耕专业的。
比如宝岛眼镜,放弃单纯卖高价,转向视健康服务,尤其主打儿童近视防控。
给孩子建立视力档案,定期复查,还教家长如何用眼。
虽然镜片价格不便宜,但家长愿意为放心买单。
线下的专业性,是电商无法替代的。
第二类,是拼性价比的。
像目仓眼镜,打出低价套餐,压缩供应链,走薄利多销路线。
单副利润低,但销量巨大,门店三年就扩张到三十多家,一年流水过千万。
这类模式迎合了消费者“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
第三类,是玩场景延伸的。
有些网红眼镜店直接改造为“体验空间”,店里设咖啡区、打卡墙,把镜框按风格分类,让配镜变成一种社交体验。
甚至加入助听器、防蓝光护目产品,拓展同一客群的需求。
单客价值从八百提升到一千五,收入渠道更丰富。
这三类活法,其实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眼镜店要提供真实价值,而不是靠信息差糊弄消费者。
眼镜店从暴利到衰败,看似是电商和成本的冲击,本质却是消费市场的觉醒。
过去,顾客不懂行,渠道有限,才让眼镜店有恃无恐。
如今,信息透明,选择增多,大家愿意为价值付费,却不会再为虚高价格买单。
一个行业能否长久,不在于它能赚多少钱,而在于能否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眼镜行业也一样。靠信息差的时代结束了,真正的竞争才刚开始。
未来的眼镜店,不是拼谁能把镜片卖得更贵,而是拼谁能更懂用户的需求。
要么做专业服务,要么走极致性价比,要么把体验做到极致。
对今天的眼镜行业来说,关店潮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因为只有去掉泡沫,回归理性,才能让消费者和行业都真正获益。
来源:砍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