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向善应更多纳入青年必备素养

نظرات · 84 بازدیدها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江作苏在突发新闻现场,AI算法驱动的无人机比记者更早抵达现场并自动生成稿件。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在尚未察觉时算法已植入了偏见;刷脸为证似乎可信,但深度伪造技术的社会危害如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江作苏

  

    在突发新闻现场,AI算法驱动的无人机比记者更早抵达现场并自动生成稿件。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在尚未察觉时算法已植入了偏见;刷脸为证似乎可信,但深度伪造技术的社会危害如何防范?这些都已存在的事实,客观上将新闻素养推向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时期。

    从理论上讲,AI导致的新闻异化,属于工具理性膨胀下的越位。例如引入智能写稿系统后,网络信息量普遍大幅提升,但稿件中频繁出现事实性错误与逻辑混乱问题。点击率的病态追求,导致猎奇报道权重提升,甚至形成“坏消息才是好新闻”的算法偏好。与工具理性相对的价值理性一旦缺失,就不是个别作品失伦的风险,会导致平台沦为技术实验场,而非价值思辨空间。

    也就是说,技术素养教育需要价值维度的重新锚定,技术教育完全可以成为价值培育的载体。例如我国一些高校建立了“媒介伦理案例库”,让学生自己建档自我教育,这些新做法就是在实践中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专业素质。

    未来新闻业究竟是人本价值的守护者,还是技术异化的共谋者?在算法重塑信息生态的今天,要培养的是能驾驭AI而不被反噬的数字时代“瞭望者”。而作为广大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应用AI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运用指尖和键盘提供广阔的社会信息,同样受着个人新闻素养的支配。

    AI向善的理念,之所以为国际社会认同,被我国政府在多个不同场合予以强调,是基于一个个已发生的令人窒息的“向恶”事例。去年7月,我国主提的首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在联合国大会获得一致通过。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这些也都是在警示世人,当庸俗的生存哲学吞噬人性底线,异化为道德虚无的通行证,整个社会将付出难以估量的伦理代价。

    我们需要的现代化不仅是GDP的飙升,更是人性光辉的理性普照。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上,不能只有物质成就,更需要道德铸就的精神丰碑。这些都需要青年学子的素养契合,包括AI应用在内的新闻素养。

نظر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