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拿到了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样品,埋头研究后发现,月球可不是个“安静的邻居”。在嫦娥五号着陆的地方,月球至少喷发过四次火山岩浆。第一次喷发,岩浆厚度有230米,相当于70层楼那么高!第二次70米,第三次4米,第四次36米。这些岩浆一层一层堆起来,像是月球给自己的“地皮”盖了好几层被子。
更厉害的是,科学家算出了这些火山喷发的“流量”。大概20亿年前,月球火山活动到了晚期,喷发量突然猛增,足足比之前多了100倍!这说明月球那时候还“活力四射”,一点不像个快要“退休”的老星球。研究这个的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还有北京大学,他们把成果写进了国际大牌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
月球为啥能喷这么多次岩浆?科学家以前觉得,月球正面有个叫“风暴洋”的地方,里面有种富含能量的“生热元素”,可能是火山活动的主力军。这些元素就像给月球装了个“大电池”,让它一直保持高温,能不断喷出岩浆。可嫦娥五号的样品却给了个新答案:着陆区的岩浆跟“风暴洋”那块的成分不太一样,里面没多少科学家期待的“克里普物质”。
这就有点像做饭,锅里明明有料,但端上桌的菜却没那味儿。科学家猜,月球深处的岩浆可能跑得太快,从地下冲到表面时,没来得及跟“风暴洋”的材料混在一起。所以,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里,才没找到太多“克里普物质”的影子。
这个发现可不只是听个热闹。月球火山喷发的次数和流量,能帮我们弄清楚月球内部的“热历史”。简单说,就是月球的“体温”是怎么变化的,它为啥能“活蹦乱跳”那么久。20亿年前,地球上还没人类呢,月球却在忙着喷岩浆,这画面想想就带劲!
研究团队的都骏研究员说,继续挖嫦娥五号的样品,能给月球的“热化学模型”加点新料。啥叫热化学模型?就是科学家用来推测月球内部温度、物质和运动的“说明书”。有了新数据,这个说明书会更靠谱,帮我们搞清楚月球火山为啥能喷那么久,规模还那么大。
这事儿不光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也让全世界对月球刮目相看。以前大家觉得月球就是个冷冰冰的石头球,现在看来,它年轻时可是个“热血青年”。嫦娥五号的发现,等于给月球的历史书翻开了新篇章。中国探月工程硬是把月球的秘密一点点挖出来,摆在全世界面前。
再说点数据,嫦娥五号着陆区的四次喷发,时间跨度可能有好几亿年。每次喷发,月球都在“换新装”,岩浆一层一层铺上去,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月表地形。科学家还用光学影像和钛含量分布图,精确算出了每层岩浆的厚度。这种技术活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干的。
这事儿也让我们普通人有点小骄傲。月球离我们那么远,可中国的探月工程愣是把它拉得这么近。每次抬头看月亮,都能多想想:那上面,有中国科学家留下的足迹。你说,这月亮是不是也变得更亲切了?未来,月球还会给我们啥惊喜?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