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奴与细犬:明代士大夫的宠物沉迷史——“毛孩子”的江湖

הערות · 18 צפיות

最近故宫特展里,商喜那幅《狸奴戏蝶图》一摆出来,网友都乐了。画里一只雪白的猫蹲在太湖石上,圆眼睛眯着盯蝴蝶,爪子抬着像要扑,评论区有人说:“这神态,跟我家猫等喂饭一模一样!” 六百年前的明代文人

  最近故宫特展里,商喜那幅《狸奴戏蝶图》一摆出来,网友都乐了。画里一只雪白的猫蹲在太湖石上,圆眼睛眯着盯蝴蝶,爪子抬着像要扑,评论区有人说:“这神态,跟我家猫等喂饭一模一样!” 六百年前的明代文人,肯定想不到他们的 “毛孩子” 现在能成顶流。

  查《明宫史》和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嘉靖帝就养过一只叫霜眉的狮子猫 —— 毛是淡淡的青色,像烟雾似的,还有两条白眉毛,跟结了霜一样,所以叫这名儿。

  可爱的猫

  一、为啥明代文人爱养宠?有钱有闲还讲格调

  明代文人迷宠物,不是瞎喜欢,是日子好了、想法变了,还有点身份上的小讲究。

  日子过好了,愿意在这上面花钱

  《明史》里说,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特别火,苏州的丝织、景德镇的陶瓷、两淮的盐业都特别赚钱。苏州文人袁宏道就说:“没点爱好的人,看着都没劲。” 文人不用愁吃饭,养宠物就成了雅致的消遣。

  比如《金瓶梅》里,西门庆家那只 “雪狮子猫”,值五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三千块,可普通仆人一年工钱才三两。能花这钱买猫,能看出当时文人对养宠这事多舍得。

  想法变了,不爱装腔作势

  明朝中期王阳明提 “童心说”,说要 “找回童心,别被老规矩绑着”。文人不再整天 “之乎者也”,开始讲究生活里的美。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写了好多养猫、养狗的门道,连《齐民要术》里都有 “养犬十忌”,把养宠物当成修身养性的事。

  书里还说 “猫喜欢静,适合放书斋旁边;狗爱动,能陪着逛园子”,讲究宠物跟主人性格搭 —— 这哪是养宠物,分明是找个能懂自己的伴儿。

  养啥宠,显身份

  明代文人的圈子里,养什么宠物很讲究:

  当官的养波斯猫(长毛蓝眼睛,从西域来的),显自己见过世面;文人养虎斑猫(短毛结实,本土品种),透着自己淡泊;贵族养细犬(腿细跑得快),显家里有尚武的底子。

  《万历野获编》里说,嘉靖年间权贵都学严嵩家 —— 他家猫出门都挂着铃铛,走路叮当作响,虽然严世蕃是贪官,但这养宠的排场,好多人还学着来。

  二、老物件里的 “毛孩子”:画里、陶瓷上都有

  明代文人养宠,不只是写在书里,画儿、陶瓷、甚至墓里都能找到痕迹。

  画里的猫:不只是萌,还有讲究

  明代画家画猫,藏着不少心思:

  商喜《狸奴戏蝶图》(现在藏故宫):画的是狮猫,这种猫是郑和下西洋从波斯带回来的,性子温顺还会抓老鼠,文人都喜欢。画里猫看着懒,眼神却机灵 —— 这是文人想自己也能 “外柔内刚”。

  唐寅《秋风纨扇图》(藏上海博物馆):画里仕女旁边缩着一只猫,爪子搭在裙子上。唐寅题诗说 “秋天该把扇子收起来了,姑娘别伤感”,有这只猫在,显得日子特别安稳。

  陶瓷上的宠物:好看还实用

  景德镇窑址挖出来过 “猫形瓷枕”“猫形香插”,都是文人用的:

  猫形瓷枕(现在藏白城市博物馆):长 26 厘米,高 13 厘米,青花加褐彩,猫背当枕面。夏天文人读书,枕这个特别凉快,还不冰脑袋。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就说 “夏天用猫枕,又软又凉,最养精神”。

  猫形香插:听说是按虎斑猫做的,背上挖了槽放香,点着后烟从猫嘴里慢慢冒出来。文人聚会时用这个,特别有氛围。张岱写过,他跟朋友围炉聊天,必用这玩意儿点龙涎香。

  墓里的宠物:死后也想作伴

  明代文人对宠物感情深,连死后都想带着:

  南京徐达家族墓:挖出来一只陶犬俑,高 15 厘米,长 20 厘米,狗身上肌肉线条清楚,嘴里叼着铜铃,脖子系红绳。《明史》里说徐达活着就爱养细狗,这陶俑就是照着他的爱犬做的。

  杭州高濂墓:墓室壁画上有只猫,蹲在书案旁边,桌上还有书和茶盏。高濂自己说过是 “猫痴”,这壁画就是他生前跟猫作伴的样子。

  三、别以为是玩物!宠物对文人用处大着呢

  一提明代文人养宠,有人觉得是 “玩物丧志”,其实猫和狗在他们生活里用处多了。

  猫:又能抓老鼠,又能解闷

  文人书房藏书多,最怕老鼠咬。《天工开物》里说 “书纸容易被蛀,养猫看着就没事”,所以养猫首先是为了护书。

  更有意思的是,文人还从猫身上琢磨道理。比如陆游写过诗,说 “买猫来护着书房的书,可惜家里穷,没法给猫好待遇”—— 表面说猫,其实是说自己,虽然穷,但该护的东西(比如气节)一点不含糊。

  细犬:能打猎,还能帮着交朋友

  明代细犬是本土品种,腿细得像竹子,跑起来飞快,能追兔子、抓狐狸。《齐民要术》里都夸它厉害。

  皇帝打猎用:《明实录》里记着,朱棣带 “细犬军” 去漠北打猎,狗一叫,野兽就乱跑,大军跟着杀过去,能打胜仗。

  文人聚会用:《帝京景物略》里说,北京春天有市集,常有细犬比赛跑,看的人挤成堆。文人还会因为狗跑得快不快交朋友,要是谁家狗赢了,这人在圈子里也更受待见。

  养宠还能搞社交

  明代文人靠宠物交朋友,还有讲究:

  送狗:《万历野获编》里说,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翟銮,儿子考上科举,把皇帝赐的西域细犬送给同事,狗脖子系着红绸,上面写 “青云直上”,同事都当宝贝收着。

  斗猫:《五杂俎》里提过,南京每月初一十五有猫市,养主带着猫来斗,看的人特别多。其实就是文人显摆自己养得好,混个脸熟。

  四、现在养宠,跟明代文人挺像

  六百年过去,明代文人养宠的心思,现在还能看着。

  都把宠物当家人

  明代文人给宠物起名,讲究好听不绕口。文徵明的猫叫 “团扇”(因为猫长得圆),唐寅的狗叫 “踏雪”(毛白)。现在咱们给宠物叫 “布丁”“奶糖”“煤球”,不也是把它们当家人嘛。

  宠物经济早有了

  明代就有专门的宠物市场,《醒世姻缘传》里说,京城有狗市、猫市,卖猫食、狗窝、狗铃铛的店到处都是。现在的宠物商店、医院、美容店,不过是比那时候更全了。

  都靠宠物解闷

  明代文人看猫扑蝴蝶、逗狗玩,能解心烦;现在咱们刷猫咪视频、撸狗,也是为了缓解压力。就像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的:“养宠物,就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

  五、结语:六百年的养宠情,没断过

  站在故宫那幅《狸奴戏蝶图》跟前,看着画里猫圆溜溜的眼睛,突然觉得:六百年前文人养宠物的心思,跟咱们现在晒猫晒狗没两样。

  不管是文徵明家护书的猫,还是《金瓶梅》里挂金铃的波斯猫,或是徐达墓里的陶犬俑,这些老物件、老故事里藏着的,都是对 “毛孩子” 的真心。这份心意,从来没随着时间变过。

הער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