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新引擎: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التعليقات · 5 الآراء

当前,人工智能正通过重组生产要素、创新价值创造方式,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

    作者:郑华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当前,人工智能正通过重组生产要素、创新价值创造方式,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它不再是遥远的未来科技,而是当下推动产业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理论渊源: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在于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的融合创新,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价值创造方式的根本变革。与传统数字化不同,人工智能具有对物理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智能调度并达到全局最优。这种能力打破了生产要素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了生产各要素的高效配合。

    从动态能力视角看,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企业的感知、捕获和重构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变革呈现出明显的“微笑曲线”效应。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最初在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应用较多,在生产制造“中间”应用较浅。但随着技术成熟,人工智能正从曲线两端向中间赋能,实现全链条智能化升级。

    从国际经济发展视角看,世界各个主流经济体竞相增加投入、发展人工智能,提高综合国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无论在哪个时代,生产工具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今天,数字化交往、信息化生存、智能化生产已然成为人们的基本存在方式,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集中体现在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实践前沿: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的多元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工智能作为体现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各产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其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比如,重庆聚源通达汽车零部件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了6-7倍,工序不良率从5‰控制在1‰左右。这种提升源于工业全要素的智能联动,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促进了工业生产各要素高效配合。

    农业领域正经历数智化转型革命。人工智能在育种、种植、养殖全链条渗透,多模态技术全面检测分析作物和家畜生长情况。通过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和作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向“多维感知、智能决策、自主作业”跃升。

    服务业智能化转型呈现加速态势。服务业正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比如,在政务领域,重庆市推出的“渝快办”智能AI客服“渝小智”,基于346万余条政务基础语料库,为群众企业提供“问、查、办、诉、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此外,人工智能还在金融、法律、物流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广泛应用。

    未来路径: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具有新质属性的生产力样式,是一个蕴含丰富内涵的总体性范畴。这就要求在发展和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中,以总体性的思维、系统性的谋划、整体性的布局,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历史地实现新质生产力。” 未来的发展之路需要政策、技术、市场三轮驱动,需要各方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共同努力。

    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是释放人工智能潜力的前提。需要加强智能算力统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智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优化国家智算资源布局,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充分发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作用,加大数、算、电、网等资源协同。

    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是关键支撑。要加大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更好发挥领军人才作用,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施展空间。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发挥人工智能领域财政资金、政策采购的作用。鼓励全民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形成“智能向善”的科技伦理体系。

    建立安全治理与全球合作体系是重要保障。需要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探索形成各国广泛参与的治理框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深化与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等交流合作,加强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对接协调。

    总之,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已至,重庆等地的实践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湛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光明网

ال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