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搭桥,文化“融”香:一杯咖啡里的中非合作

Comments · 21 Views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人民网记者林洛頫众咖联咖啡综合大平台办公区域。尹格摄一粒来自非洲东部高原的高品质咖啡豆,跨越山海、不远万里抵达中国中部。打开包装的一刹那,咖啡豆香味便飘了出来。这样一粒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 林洛頫

  

  众咖联咖啡综合大平台办公区域。尹格摄

  一粒来自非洲东部高原的高品质咖啡豆,跨越山海、不远万里抵达中国中部。打开包装的一刹那,咖啡豆香味便飘了出来。这样一粒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到成为中国消费者杯中的一口咖啡,需要多长时间呢?

  8月下旬,走进长沙咖啡产业链数智化共享平台“众咖联”总部,AI咖啡机里的机械臂精准抓取埃塞俄比亚产的瑰夏咖啡豆,研磨、萃取、打泡——60秒后,一杯氤氲着柑橘清香的拿铁递至顾客手中。

  这杯咖啡的背后是一个由湖南打造、辐射全国,直通非洲咖啡豆种植园的众咖联咖啡综合大平台,它正构建起一条覆盖种植、加工、贸易、品牌和消费的中非咖啡全产业链,并借助中非经贸往来,联通起产业、文化与消费的“咖啡之路”。

  

  非洲产的咖啡豆正进行筛选。受访单位供图

  连源头,重塑产业价值分配

  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发展迅速。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人均咖啡消费突破20杯;但我国本土咖啡豆产量少,绝大部分咖啡豆依赖进口,主要来自非洲、南美洲及东南亚。其中,咖啡在对非贸易中,是农产品大宗商品中进口量较大的品类之一。

  随着中非贸易的逐年加大,湖南作为中非贸易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地,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区位、政策和物流优势,推动从非洲等地进口的咖啡豆贸易集中到本地,从而培育发展咖啡烘焙乃至咖啡产业链下游产业。

  2018年,众咖联发起人景建华深入埃塞俄比亚咖啡产区考察时发现,优质咖啡豆需经欧洲、日韩等4至5层中间商转手,到达中国后成本增加30%以上,而咖农获得的利润不到最终售价的10%。这导致速溶咖啡及巴西、越南豆占据国内市场80%,风味独特的非洲咖啡因流通链条冗长、售价过高,难以打开中国市场。

  “定价权的缺失让我们希望砍掉中间环节,让中国企业和非洲咖农直接对话。”此时的景建华已深耕咖啡领域有20多年时间,正在全球寻找优质咖啡豆提供给中国消费者,他由此萌生了打造一个咖啡交易、信息交流平台的想法。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众咖联正式上线。受访单位供图

  这让后来成立的众咖联平台选择直击产业链痛点,实现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产区的200余家种植园直接对接,构建起分级定价体系,依据咖啡豆品质和采购量动态定价。同时,借助湖南自贸试验区“中非商港”通道,将咖啡豆物流周期从60天压缩至30天到45天,最大限度锁住生豆的鲜活风味。

  一位非洲咖啡豆种植农户在景建华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中感慨:“以前欧洲中间商压价,现在中国平台让我们靠咖啡养活家人。”镜头中非洲孩童举着中文“谢谢”纸板,身后咖啡树红果累累——这是直连模式带来的真实共赢。

  非洲直采削减中间加价,自贸试验区政策支持自主烘焙降本10%,AI咖啡机以“一人管五台”的智能运维压缩终端成本……一系列的供应链的变革与创新,让中国消费者实现了低价就能享受高品质的非洲咖啡。

  此时,云南咖农通过“云咖联”APP平台实现功能性咖啡豆溢价销售,当非洲生豆通过中国平台直达全球最大增量市场,中非咖农第一次成为价值链的共益主体。

  

  非洲咖啡豆种植农户在进行。受访单位供图

  串“豆”成链,探索差异化发展

  2024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提升至22.24杯,但相比日韩人均咖啡消费240杯,国内市场仍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使得中国大量本土咖啡连锁品牌相继崛起,产品推陈出新,营销竞争日趋白热化,而由景建华创立的小咖主品牌,线下已成功开设100多家门店。

  竞争之下,探索差异化发展才是中国咖啡产业的出路。

  2025年6月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小咖主联合蓝源资本、考拉咖啡等企业,推出中非咖啡产业链数智化平台——众咖联。蓝源资本带来成熟产业链技术支持和雄厚资本入股,小咖主则贡献成熟的咖啡烘焙技术和品牌运营经验……不同企业拿出各自优势资源,协力打造中国咖啡产业大平台。

  平台前期锁定大型客户,通过汇总各个客户订单形成稳定的大宗咖啡采购量,以中国市场需求反哺上游产区,让咖啡豆原产地农户实现合理种植,形成“订单驱动、直连源头”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同时,依靠智能恒温仓储和数字化品控溯源系统,实现非洲咖啡生豆的统一集采、科学存储;生豆在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咖啡交易中心以保税状态入仓,经烘焙后灵活供应国内市场或重新出口。

  

  咖啡豆在生产线进行打包。受访单位供图

  上游直接源头,中游集采客户订单科学存储,下游争取链接国内各大咖啡品牌,运用咖啡大数据搭建相关子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应用互联网思维将地理劣势化为发展动能,实现咖啡全产业链普惠共赢。

  “这不仅保障了非洲咖啡豆种植农户的稳定收入,也使众咖联平台及其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的整体议价能力和信任度显著提升,中国咖啡商在国际贸易中缺乏话语权的局面开始改变。”众咖联负责人曾昱介绍道。

  云南咖农通过“云咖联”APP销售功能性咖啡豆获取溢价;非洲咖啡生豆通过众咖联进入中国市场,提高整体流通效率和交易透明度。目前,平台正在拓展下游生态:随着咖啡师培训、品牌孵化、咖啡文化推广、烘焙体验等陆续上线后,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生态。

  曾昱表示:“我们成立这一平台不仅要让中非间的咖啡贸易高效畅通运作,更希望两地产业实现全面升级,让高品质的非洲咖啡在中国扎根,最终实现中非之间的共赢,助力湖南的咖啡产业链发展。”

  

  非洲咖啡豆通过集装箱运往港口送到中国。受访单位供图

  赋能,咖啡豆香飘湖南

  走进长沙自贸临空区的湖南(长沙)咖啡产业园,施工人员正进行装修、调试收尾工作,今年9月底整个园区正式投运后,将聚焦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科创服务、文化体验和交易服务五大功能,打造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咖啡产业综合体,填补国内非洲精品豆全链运营空白,未来将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咖啡产业集聚地。

  另一边长沙高桥国际商贸城内的咖啡交易区,几台全自动研磨机器正高速运转,豆仓里倒入的新鲜生豆被均匀研磨,咖啡豆碾碎后的香味在空气里迅速扩散。机器旁,商户正一边查看屏幕上显示的研磨参数,一边用手指捻起刚落下的粉末,感受颗粒的细腻程度。

  随着中非经贸博览会在2019年永久落户长沙,湖南便成为了中非贸易重要桥头堡,众多咖啡产业及从业人员逐渐汇聚于此,景建华敏锐捕捉到国家级平台带来的历史机遇,也积极参与到中非贸易产业链之中。

  湖南针对中非经贸往来出台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长沙县则发布《咖啡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7年建成百亿级咖啡全产业链,咖啡进口规模突破30亿元;长沙开通直飞肯尼亚航线,借助区域优势及自贸区政策,为中非贸易往来实现快速集采和高效物流提供保障。

  长沙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咖啡生豆进口量较博览会落户前激增15倍,其中八成来自非洲。2025年1-4月,长沙县对非贸易额达41.04亿元,同比增长108%,政策红利正逐步转化为产业动能。

  

  非洲咖啡豆种植农户借助众咖联销售生豆后十分高兴。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商务部已将众咖联纳入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重点项目,我们平台有望在中非经贸中迎来大发展。”景建华表示,中非贸易博览会不仅是参展平台,更是政策落地和产业启动的重要动因。没有博览会众咖联至少要推迟两年才能启动。

  如今,众咖联平台依托博览会搭建起了365天全年无休的贸易展示枢纽:到2026年平台将完成全功能上线,有望实现超亿元的非洲咖啡生豆直采签约;五年内众咖联希望打造成为中非经贸合作不可或缺的数字化支点。

  一粒非洲咖啡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这背后是国家战略、地方政策与企业创新的合力推动;非洲咖农的笑容、平台运转的效率、政策红利的落地,共同塑造了新的中非合作场景,更成为了新时代中非经贸紧密相连的鲜活象征。

  当中国的大街小巷飘散开纯正的非洲咖啡香,中非合作共赢的故事才真正融入中国百姓的寻常生活。而湖南的创新实践,不仅让咖啡产业链更高效、更公平,也为全国打造咖啡经济和文化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实习生尹格、林睿斯对本文亦有贡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