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票房147元VS单日9.3亿,电影市场两极分化严重,观众拒绝为烂片买单

评论 · 0 浏览

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一边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狂揽154亿票房,一边是《我们的那一年》单日票房只有147块钱,全天只有5个人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工作日总票房时不时就掉到1000万出头,周末好点,也就5000万上下

  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一边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狂揽154亿票房,一边是《我们的那一年》单日票房只有147块钱,全天只有5个人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工作日总票房时不时就掉到1000万出头,周末好点,也就5000万上下,这水平直接倒退了十几年。成龙的新片《捕风追影》虽然还能撑住日冠,但票房也跌到了1380万的新低,累计9.5亿,破10亿还得加把劲。 排片给它高达25.5%,但上座率只有2.7%,说明影院给机会,但观众不太买账啊。

  反倒是两部上映快五十天的“老家伙”实现了逆袭。 《长安的荔枝》排片只有可怜的0.7%,却硬是砍下320万票房,冲到日榜第四,累计都6.87亿了。

  《戏台》排片0.8%,拿下140万,累计4.08亿。 这俩电影用实力证明,只要片子本身够硬,哪怕排片再少,也能靠口碑细水长流,活得比很多一闪而过的新片都久。

  动画电影这边倒是有点看点。 《浪浪山小妖怪》排片17%,日收920万,稳坐第二把交椅,累计票房都快14.9亿了,成了国产二维动画的一个新标杆。 《罗小黑战记2》虽然豆瓣评分不错,但票房走势没那么猛,日收180万,累计刚过5亿,有点叫好不叫座的遗憾。

  真正的暑期档大赢家是《南京照相馆》,日票房还能有470多万,累计轰下了29.15亿,几乎是零差评,这票房号召力真不是盖的。 引进片《死神来了:血脉诅咒》日票房290万,内地累计1.45亿,跟它在全球狂揽的3.3亿美金(约合23亿人民币)比,还是差了不少。

  《营救飞虎》日票房180万,累计刚过500万,基本没啥水花了。 《有朵云像你》日票房130万,累计3800多万,也掀不起什么浪花了。 剩下的片子,日票房连100万都不到,很多就是影院“一日游”,甚至“半日游”。

  为啥会这样? 说白了,就是观众们变精了。 大家不再单纯冲着明星、大导演或者铺天盖地的宣传进电影院了。 2025年暑期档票房前十的影片里,有六部豆瓣评分都超过了8分。 像《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这些头部电影,都是靠上映后观众的真实好评持续发酵,才实现了票房的长线增长。

  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而是更清楚什么电影值得看。 过去那种靠明星流量或者夸张营销把观众“骗”进电影院,收割完首周末票房就拉倒的玩法,现在越来越行不通了,因为内容一塌糊涂根本藏不住。

  现在的市场,分化得特别厉害。 一头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这种超级大片,能占到单月总票房的76.6%,另一头是大量中小成本影片生存极其艰难,甚至出现了“中产电影”的消亡现象。 所谓“中产电影”,就是指那些投资不算小、阵容也不错,预期票房在几亿水平的片子。

  这类项目现在缩水得最厉害,很多预期5亿的项目,现在连破亿都难,能拿到2亿票房仿佛就成了新的“成功线”。 这导致市场大盘极度依赖少数几个热门档期(比如春节档、暑期档),一旦离开这些档期,大盘数据就惨不忍睹。

  这背后其实是行业资源的高度集中。 头部的大公司、大导演、大项目能轻易拿到最好的资源,占据最好的档期,形成一个闭环。 而中小公司开发的项目,从启动到上映都如履薄冰,风险极高。 再加上现在观众审美提升又快,选择又多(比如短视频、短剧等其他娱乐形式的分流),对电影内容质量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

  所以,现在一部电影要想卖座,光有噱头真的不行了。 你得有真材实料,得能让观众看完觉得值回票价,甚至愿意自发推荐给身边的人。 口碑,成了真正能撬动票房的那根最有力的杠杆。 电影市场的淘汰赛,变得前所未有的残酷。 好片子能长线逆袭,烂片子则可能连一天都撑不下去,真正进入了口碑定生死的时代。

  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电影市场的资源越来越向顶级大片集中,那些投资中等、但可能更具艺术探索性或类型创新性的“中产电影”,它们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 未来我们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丰富多彩的中等成本电影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