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力娜
出门在外,爸爸带娃也有专属照护空间了。近日,有网友分享在北京某商场发现一间标有“父婴室”的独立空间,内部配备了婴儿护理台、洗手池、温奶器等设施,为单独带娃出行的爸爸提供了极大便利,此举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事实上,类似的做法已在多地陆续落地。除北京外,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部分商场和交通枢纽也陆续试点设立父婴室或“奶爸照顾区”,有的场所还通过对现有母婴室进行功能分区改造,设置男士可进入的护理区与女士专属哺乳区,以此平衡不同性别的照护需求与隐私保护。
长期以来,公共场所的母婴室为妈妈哺乳、换尿布提供了必要空间,门口“男士止步”的标识亦是对女性隐私的尊重。但随着社会家庭结构及育儿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父亲积极参与到育儿事务中,他们独自带娃外出时的照护需求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没有合适的场所,爸爸们往往面临“换尿布无处去、冲奶粉不方便”的现实困境,甚至因进入传统母婴室而遭遇异样眼光。
父婴室的出现,不仅是对父亲育儿行为的硬件支持,更是对社会观念的一种软性引导。它传递出明确信号:育儿不是母亲的“独角戏”,而是父母共同的责任。正如社会学者所言,父亲积极参与育儿有助于儿童性格全面发展,也能促进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而公共设施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并塑造着社会行为规范。提供父婴室,正是在结构层面鼓励父亲更多履行育儿职责。
当然,推广父婴室仍面临现实问题。不少公共场所空间有限,难以单独开辟新区域。因此,除了新建,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或许是更可行的路径——例如在母婴室内设置父亲可进入的通用护理区,或采用灵活的时间管理与门禁设计。上海就有商场推出“家庭照护室”,不分性别、以照顾孩子为优先,通过“一客一锁”保障隐私,获得不少用户好评。
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商场、车站、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开始注意到父亲的育儿需求。父婴室或许只是城市中一个微小的空间单元,但它标志着公共服务正朝着更细致、更平等、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它也告诉我们:父亲的爱与责任,同样需要被看见、被支持。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