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

تبصرے · 3 مناظر

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的意识疆界

  

  Nagel用蝙蝠的例子揭示了意识的主观性极限,人类想象力再丰富也难以触及他者心灵。

  美国哲学家Thomas Nagel在197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的论文,这篇文章后来收录在他的著作《凡人的问题》中。Nagel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的问题:我们究竟能否真正理解另一种生命的主观体验?

  他指出,意识现象存在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它不仅让“心身问题”可能无法彻底解决,也揭示了客观性与还原论的局限。Nagel强调,意识的本质在于主观经验的独特性,而人类概念体系无法完全触及这一领域。

  Nagel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一个有机体具有意识,那必然存在某种“成为它的感觉”。换言之,蝙蝠之所以有心灵,是因为“成为蝙蝠”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这一表述后来成为意识研究中的经典公式。而Daniel Dennett尽管对许多细节持反对意见,也承认这篇论文是“关于意识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实验”。

  Nagel质疑还原论的解释框架。他认为,意识经验并不能被物理过程或功能状态完全说明。比如,大脑中的神经活动可以记录,但这并不能揭示“作为某个具体个体去感受”的那一层含义。主观经验只属于特定的视角,无法转化为“纯粹客观”的表述。

  为此,他选择了蝙蝠作为例子。蝙蝠是哺乳动物,显然拥有某种意识。但它们依赖回声定位来探索世界,这种感官方式与人类的视觉完全不同。Nagel自己曾长期住在蝙蝠常出没的房子里,因此深知它们的存在感。即便我们能想象飞行、倒挂、捕食昆虫的画面,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通过声波感知物体的感觉。即便一个人奇迹般地逐渐变成蝙蝠,他的大脑也不是从出生就以蝙蝠的方式构建的,因此他只能模仿蝙蝠的行为,却无法进入蝙蝠的心境。

  Nagel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唯一毋庸置疑的经验事实。我们只能知道“作为自己是什么感觉”,却无法完全站在他者的视角上。这意味着,彻底的客观性在意识问题上是无法实现的。

  不过,Nagel并未否认物理主义的价值。他指出,物理主义本身也未被完全理解,因此不能武断地说它错误。只不过,如果物理主义要解释意识,就必须同时纳入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描述,这才可能真正触及心身问题的核心。

  Nagel的文章引来了广泛争论。Dennett认为蝙蝠的意识并非不可接近,科学实验能够揭示其中许多关键特征,比如回声定位的有效距离。哲学家Kathleen Akins则指出,Nagel过早排除了神经科学可能提供的答案。Peter Hacker则批评他的论证“结构糟糕、概念混乱”,并认为这篇文章让哲学界在意识问题上陷入了四十年的迷雾。

  与此同时,Eric Schwitzgebel和Michael S. Gordon提出,事实上人类也会不自觉地利用类似蝙蝠的回声定位,比如在黑暗中分辨空间位置。这说明人们对自己的意识经验往往也存在系统性的误解。

  Nagel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在回荡:我们到底能否真正知道成为另一种生命的感觉?或者说,我们注定被困在各自的主观世界里,永远无法跨越那片意识的深渊?

  本文译自 Wikipedia,由 BALI 编辑发布。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