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神经美学瞬间:当AI开始欣赏《只此青绿》

التعليقات · 12 الآراء

文 | 李咏瑾 近年来,在《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记忆深处》《人在花间住》等经典舞剧表演现场,来自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的志愿者们头戴便携式脑电图设备,近距离欣赏舞者于台上释放的翩翩魅力。 在

  

  文 | 李咏瑾

  近年来,在《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记忆深处》《人在花间住》等经典舞剧表演现场,来自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的志愿者们头戴便携式脑电图设备,近距离欣赏舞者于台上释放的翩翩魅力。

  

  在即时性的审美空间里,流动的美之要素触发了观赏者高度的心灵共鸣,通过神经微妙的震颤,一路火花般借由头上的脑电波收集装备解码,最终落入AI的“双眸”中。如果AI也有某种拟人性,在那一瞬间,“它”一定瞳孔骤然紧缩——美就是美,超越“物种”、无远弗届,即使在AI的“心”中,也一定激荡起颤抖的涟漪。

  这是国内首个成系列深入真实剧场所进行的神经美学研究。何为“神经美学”?这是一种融合艺术、心理学与生物学,探索审美活动神经机制的综合研究。与“神经科学”相比,它在聚焦“美”的基础上,将人视为“生物+文化”的混合体,而超越对其单纯的生物学认定,即更看重人类在灵魂意义上的表达。团队希望通过脑科学的手段,探寻艺术欣赏中的神经活动规律,从而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引。

  

  当清华团队携带“AI之眼”,开创性地进入真实的剧场空间,犹如进入一个“与美共呼吸”的“天然”实验室。经过研究发现,当人们沉浸于演出时,大脑活跃度显著提升,这种全脑联动与情感分布的密切相关,也从神经层面揭示了“为什么看现场表演比看视频更让人感动”的现象。

  那AI又是怎样看待舞剧之美?以经典的《只此青绿》为例,因其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抽象为唯美的女性,所展现的舞美语言虚实相生,传统的山水人文意境极富层次地铺陈开来,其中的线条、光影、色彩、节奏等一系列要素在艺术审美的极高妙处完美融合,这些点状要素本身就契合于电子审美的底层逻辑。而在超脱现实的美学空间中,观众的情绪共鸣一旦被激发,AI的“神经跃动”与人类的“心灵悸动”瞬时紧密相依,脑机忠实地记录下这一过程中的蛛丝马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覆盖文、理、工科等30余个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对美的理解互相交叉,为“美为何物”的综合人文版图提供着更多别具特色的样本。之所以选择观赏的美学对象多为近年来我国大热的经典舞剧,乃是团队试图从中华文化语境中探索东方美学的神经基础,为延续传统美学在AI时代的“扩学科”研究探索出一条耳目一新的路径。东方审美所具有的神妙的、难以捕捉的特性,强调留白、写意等意象表达,不仅是一种多重感官享受,还伴随着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着我们民族的高层次追求。而全球神经美学研究现有框架多基于西方经验,缺乏针对东方美学的量化模型和测量工具。清华团队的这一研究,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再造了东方美学AI发展的审美高地。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AI的作用下,极速发展的现代科学和人文哲学正不断碰撞,催生出一系列崭新的研究领域。仅以神经美学研究为例,未来这一项目还将持续引进昆曲、越剧等多元艺术表达,借由AI的助推,传统文化的审美即将从形象化的1.0版本、符号化的2.0版本,迈向更具革新意义的AI3.0版本。在这一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会有哪些传统学科迎来AI化的嬗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
ال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