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港中大(深圳)获批推免资格是“引进来”到“双向融通”的关键转折

نظرات · 19 بازدیدها

记者9月4日获悉,教育部正式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资格,该校由此成为全国首批进入教育部推免资格高校名单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一突破

  记者9月4日获悉,教育部正式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资格,该校由此成为全国首批进入教育部推免资格高校名单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该校办学水平获得国家权威认可,更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树立了新标杆,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的高层次人才开辟了全新路径。

  

  从“引进来”到“双向融通”

  长期以来,推免资格被视为衡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金字招牌”,其授予标准严苛,要求高校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或连续15年自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港中大(深圳)建校仅十余年便获此资格,在广东省推荐下突破政策壁垒,充分体现了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这一突破并非孤立事件。同期,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相继获批推免资格,反映出国家正通过政策扩容推动高等教育多元化。正如教育部近年提出的“破五唯”导向,推免资格的授予不再局限于传统名校,而是向行业特色型、应用型及新型研究型大学倾斜,释放出“选才标准多元化、鼓励办学模式创新”的明确信号。

  学术路径的“双轨并行”

  对港中大(深圳)学生而言,推免资格的落地意味着“国内深造”与“国际升学”双通道的全面打通。根据学校通知,2026届推免工作已启动,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于9月22日至10月20日通过“推免服务系统”申请国内高校复试,无须参加全国统考。这一政策直接回应了此前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重出国、轻国内”的认知偏差。

  值得关注的是,该校自2024-2025学年起已实施本硕贯通培养计划,20%的应届毕业生可获得本校推免资格,形成“校内直硕+国内推免+海外深造”的立体路径。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优势,又为学生提供了灵活选择——例如,成绩优异者可通过推免进入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或凭借全英文授课背景申请海外名校,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质量提升与模式创新

  推免资格的获批对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具有深远示范效应。传统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因培养模式与国内体系差异,常被视为“留学跳板”,但此次政策突破打破了这一局限。正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获批后,其学生既能申请英国诺丁汉大学,也可通过推免进入国内名校,这种“双向认可”正在重塑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认知。

  对高校而言,推免资格的竞争将倒逼办学质量提升。根据教育部规定,推免高校需在教学质量、招生秩序等方面表现优秀,这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术管理等方面与国内标准深度接轨。例如,港中大(深圳)在获批后明确表示,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推免生质量。

  从“试点”到“常态”

  此次推免资格扩容被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2025年,教育部启动8年来首次推免高校增选,新增高校涵盖行业特色型、应用型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释放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政策信号。港中大(深圳)等机构的获批,不仅是对其办学成果的肯定,更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创新型高校纳入推免体系。

  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选择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正如教育专家指出,推免资格的多元化将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的优化,既鼓励传统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也激励新型办学机构强化本土学术根基。港中大(深圳)的案例表明,只要办学质量过硬,无论模式如何创新,都能获得国家认可,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推免资格,是中外合作办学从“引进国际资源”到“融入国内体系”的关键转折。这一事件不仅为该校学生打开了学术发展的新通道,更在高等教育领域树立了“质量为本、多元共生”的典范。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地,或将有更多创新型高校将加入推免行列,共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

  文|记者 沈婷婷

  图|学校提供

نظر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