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沉寂多年,陶滔镜头定格荣光,新生秘密藏书店?

评论 · 0 意见

老厂房里藏着新故事!8月1日,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书店,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摄影展。陶滔,一位拍了40多年照片的城市规划师,用镜头把那些沉寂的钢铁厂房拍出了新模样。 这些厂房曾经是城市的骄傲。轰隆隆

  老厂房里藏着新故事!8月1日,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书店,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摄影展。陶滔,一位拍了40多年照片的城市规划师,用镜头把那些沉寂的钢铁厂房拍出了新模样。

  

  这些厂房曾经是城市的骄傲。轰隆隆的机器声,汗水滴答的工人,撑起了工业时代的脊梁。如今,城市变了模样,厂房渐渐安静下来。陶滔不甘心让这些记忆消失,他拿起相机,记录下那些铁锈斑斑的管道和巨大的罐体,想让大家记住过去的荣光。

  

  陶滔小时候在四川化工厂长大。那里有他童年的影子:冰冷的管道像迷宫,巨大的罐子映着蓝天,空气里总有机器的震动声。他拍下的《蚕房No.01》,就是四川化工厂的一角。照片里,锈迹爬满管道,像在诉说父辈们奋斗的故事。

  

  北京的798艺术区,也是陶滔镜头里的主角。这地方原是“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苏联帮建,东德设计,1950年代可是响当当的工业火种。后来,工厂停了,机器静了,流水线变成了画廊,车间成了文化地标。陶滔拍的《蝶变No.06》,定格了798从老厂房到艺术区的华丽转身。

  

  首钢的故事更震撼。1919年,首钢浇出第一炉钢,扛过了战火,见证了民族工业的起伏。2010年,最后一炉钢水冷却,厂房沉睡。但它没被遗忘!高炉旁建起了冬奥会的雪橇赛道,传送带成了空中步道。《蚕房No.07》里,首钢的厂房像个老战士,带着锈迹迎接新生。

  

  这场展览在钟书阁的“风艺术空间”举办。负责人包健说,他们想让艺术走进生活。书店人来人往,抬头就能看到陶滔的照片,转角就能遇见美。这样的地方,不只是卖书,还能让大家感受到工业的温度。

  

  陶滔说,他在书店办展,是想让年轻人对过去好奇。那些厂房不只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里面有无数人的青春和汗水。他希望大家看完照片,能明白今天的城市是怎么来的。

  

  工业空间的变迁,其实是城市的心跳。四川化工厂的管道,北京798的车间,首钢的高炉,它们都在告诉我们:时代变了,但根不能忘。陶滔的照片像一封家书,提醒我们珍惜过去,也拥抱未来。

  

  这些照片还有个特别的地方。陶滔不光拍厂房,他还拍出了人情味。四川化工厂的《印记No.06》,锈迹斑斑的设备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像在诉说老工人的故事。北京751艺术区的《印记No.08》,老厂房和新建筑挤在一起,像老朋友和新伙伴在聊天。

  

  这场展览不只是陶滔一个人的心血。钟书阁和风艺术空间联手,想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包健说,城市里总有些角落被忽略,他们想把这些地方变成有故事的空间。陶滔的照片,就是最好的开始。

  

  展览只到8月7日,想去看的朋友得抓紧了。陶滔的照片不只是艺术品,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城市的过去和未来。你看了这些照片,会不会也想起小时候的某个工厂,或者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欢迎留言,聊聊你眼里的工业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