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古代科技思想演进图景

Bình luận · 29 Lượt xem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刘中飞中国传统科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涌现出了无数的科学家,只有继承他们最可宝贵的科学思想遗产,才是我们今人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摘自《中国科技思想史》吕变庭教授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刘中飞

  

    中国传统科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涌现出了无数的科学家,只有继承他们最可宝贵的科学思想遗产,才是我们今人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摘自《中国科技思想史》

    吕变庭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新近出版了《中国科技思想史》(安徽大学出版社),以通俗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各个时期杰出科学家及其科技典籍所蕴含的科技思想,来呈现每个阶段的科技思想,再将每个阶段的科技思想相互串联起来,进而展现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整个历史阶段科技思想的基本面貌,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全面探析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在中华科技文明辉煌历史中的价值与贡献。本书主要以科学普及与知识传播为主,语言表述通俗易懂,但又不乏包含有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兼顾时代性与创新性。细阅品鉴,具有几个特点。

    本书撰写体例和思路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作者沿着一条主线突出重点,将那些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文献及其具有独特价值的科学思想呈现出来。从普通读者阅读的角度考虑,选取了70多部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国古代科学著作作为研究对象,内容涵盖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物理学、地理学、机械制造等学科,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涌现的杰出科学家及其科学著作以及科学著作所蕴含的科技思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卷来展现各个时期各个学科的科技思想之演进图景。

    本书在已有学术结晶的基础上又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推陈出新”是学术生命的根基,没有“新”也就失去了学术价值和意义。这里的“新”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二是新成果的吸纳与运用。例如,以往学者多认为,明代科学已经落后于西方。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学界对明代王文素数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王文素的科学贡献确实出乎我们所有人之所料。另外,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步伐虽然放缓,但并非停滞不前;与同时期的西方科学相比,我国在某些领域仍处于领先水平。

    本书在阐述每个人物的思想内容时更加突出重点,减少了背景及过程分析。对于任何科学思想家,他的每一项思想成就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思维创造和实践活动,而是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产出过程。由于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篇幅,而本书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尽量将科学家的思想精华呈现给读者,并未强求完备和面面俱到。这样做既不偏离“中国古代科学自主发展”这根历史轴线,同时又能方便读者更加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进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那些比较重要人物的生平简况及其相关著作的思想精髓。

    本书另一大特色为通俗化与可读性,使得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化。首先,在阐述科技典籍具体内容时,作者尽量少取或不取原典中的段落,而是转换成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特别是通过较为浅显的语言来叙述“古典”科学的思想,力戒故意堆砌许多华丽的辞藻。其次,通过一定量的插图,能使读者把文、图、义等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且可避免文章冗长且单调的平铺直叙的氛围;同时,插图还能用形象直观的手法来弥补释义未能尽意之缺憾。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增加所述对象的故事性,从而赋予文字之思想和灵魂,让读者有一种简明且真切的感受。

    本书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内涵与演变,拓展读者在科技思想领域的知识边界,深化读者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帮助读者构建更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强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使读者明晰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