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市中心使馆旧楼改建豪华酒店,“入场券”最低1400镑

评论 · 17 浏览

地处英国伦敦格罗夫纳广场的美国驻英大使馆旧馆近日被改造成了豪华酒店,因为地处奢华之地,即使是廉价客房,这个酒店每晚也要花费1400英镑。改建这一建筑的是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也是柏林新博物馆、

  地处英国伦敦格罗夫纳广场的美国驻英大使馆旧馆近日被改造成了豪华酒店,因为地处奢华之地,即使是廉价客房,这个酒店每晚也要花费1400英镑。改建这一建筑的是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也是柏林新博物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改造设计师。

  “站在酒店顶层的露台上,可以近距离看到象征美国力量和自由的飞鹰雕塑,实际上它是用B-52轰炸机的残骸拼凑起来的。”《卫报》评论说。

  关于英国伦敦的格罗夫纳广场上,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前大使馆地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各种耸人听闻的传说层出不穷,比如冷战时期的地堡、特勤局的射击场、中央情报局的审讯室,甚至还有通往海德公园的逃生隧道。如今,这座建筑已焕然一新,成为伦敦最豪华的酒店(The Chancery Rosewood)之一。改造后的酒店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开业,目前已开始接受预订。

  美国驻英国大使馆办公处自1960年至2017年间位于伦敦格罗夫纳广场西侧的24号大楼,并于2018年搬迁至位于九榆树大道33号的新馆。此次被改造的旧馆于2009年被列为英国二级保护建筑。《卫报》评论员辛辣评论道 :长期以来这栋建筑一直禁止公众进入,如今,唯一限制因素是钱包——入门级的“小型套房”每晚起价1400英镑。

  美国驻英大使馆旧馆近日被改造成了豪华酒店

  20世纪50年代,芬兰裔美国建筑师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设计了这座建筑,作为伦敦第一座专门建造的大使馆,其意图是展现开放、随和的美国形象。

  埃罗·沙里宁的作品包括圣路易斯的拱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充满表现主义的环球航空航站楼(现已成为一家酒店),以及杜勒斯国际机场的航站楼。

  1950年代,苏联仍在采用新古典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进行建筑设计。因此,这座大使馆被评论家认为是“一份巨大的冷战宣言”,是大西洋彼岸新世界秩序的具体体现。

  现在,对于改造它的建筑师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让这座长期关闭的建筑重新开放。“我们真的想让它感觉尽可能地开放。”负责这项略显艰巨的任务的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总监朱莉娅·洛夫南 (Julia Loughnane) 说道,“我们的目标是打破所有壁垒,恢复一种开放感。”

  伦敦的格罗夫纳广场上的美国大使馆 2014年资料图

  据《卫报》报道,最初美国大使馆在设计上的意图之一,是要呈现其现代化形象,但它被安置在伦敦高档住宅区的微妙地带,当时仍然是伦敦社会的核心,拥有俱乐部、酒店以及政客和贵族的住宅。1960 年开放时,它是一个出奇便捷的地方,还配有一个精美的公共图书馆。尽管沙里宁努力使它与邻近的建筑保持和谐,并使用波特兰石材来呼应伦敦宏伟的公共建筑,但它看起来就像一辆巨大的奥兹莫比尔停在莫里斯小汽车中间。评论家雷纳·班纳姆称它“体积庞大,细节繁琐”;建筑师彼得·史密森则对“僵硬而浮夸的形式”不屑一顾。

  然而,它慢慢地成为了街景的一部分。虽然不算受人喜爱,但也被人们接受了。1968年,这里曾是一场大规模反越战示威活动的中心。五十年后,它成了一座堡垒,一个“近乎疯狂的路障”。

  酒店效果图 来源:酒店官网

  如今,这个建筑被改建为拥有144间套房的酒店。据报道,该项目耗资10亿英镑。一排餐厅面向广场,巨大的金色顶篷引领着酒店的入口。

  重建使馆的建筑师是大卫·奇普菲尔德爵士,也是柏林新博物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改造设计师。他与执行建筑师里尔登·史密斯一起参与了重建工作。

  建筑师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了一层,扩大了楼层,起到檐口的作用,更高挑的窗户也采用了同样醒目的矩形框架。楼上还有两层新楼层,部分向内退缩,容纳了宽敞的顶层公寓和一个巨大的屋顶酒吧,名为“鹰吧”,它的名字来源于西奥多·罗斯扎克在建筑顶部设计的那座雕塑——11米长的展翅之鹰,由报废的B-52轰炸机的铝材铸造而成,并涂上了金色。从这里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城市全景。鹰的尾羽环绕着露台,略显俗气,但不难想象,这里将成为城中最热门的酒吧之一。

  如果不是那巨大的金色华盖,这家酒店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一家酒店。标牌低调内敛,工作人员也不像一般门卫那样穿着制服。走进酒店,游客需要爬上一段楼梯,才能到达大堂。没有传统的入住登记台,所有客人都会在大堂受到迎接,并被顺利护送至套房(这是一家全套房酒店)。他们还解决了旅行者生活中的一大痛点——入住和退房时间,客人可以根据事先约定随时抵达和离开。

  “这种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感觉,正是伦敦私人会员俱乐部的典型特征。”奇普菲尔德表示,他的设计摒弃了上世纪中叶的陈词滥调,但保留了1960年代的酷炫时尚,“我必须融入一种英伦风情;1960年代,那就像詹姆斯·邦德的年代,是时尚、艺术、音乐的代名词。”

  据报道,这座建筑内部由法国设计师约瑟夫·迪兰德(Joseph Dirand)设计打造,每一处表面都点缀着异域风情的石材、木材和织物,奢华的色调仿佛取材于寡头的豪华游艇。“我们考察了140万平方米的胡桃木,”酒店的一位发言人告诉《卫报》记者,“最终只使用了600平方米,因为我们想让它看上去没有木节。”这种挥霍无度的完美主义延伸到了每一个细节。小型套房的浴室全部铺满了绿色的印度大理石,据酒店介绍,他们用完了世界上仅存的最后一块这种大理石,意大利卡拉拉的一位石匠花了六年时间才将其切割完毕。另一种大理石显然与万神殿来自同一个采石场。“我们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种石材”,这种极繁主义一直延伸到屋顶,两间350 平方米的顶层公寓,分别名为伊丽莎白和查尔斯,每晚房价高达2万英镑。

  站在“鹰吧”看到的雕塑 © Mark Anthony Fox

  酒店的艺术礼宾员伊丽莎白·安东森向《FINANCIALTIMES》介绍,室内陈设甚至有彼得·布莱克和霍克尼的作品。酒店拥有700件藏品,并有着与当地画廊合作的雄心,“我们还会安排工作室参观,有机会与新兴艺术家共进晚餐”。其他常见的配套设施位于地下层:宽敞的地下宴会厅、活动空间、高档水疗中心,以及一个25米长的波光粼粼的泳池。

  酒店的挂画和陶瓷摆件都出自艺术家之手© Mark Anthony Fox

  最初的建造者埃罗·沙里宁本人从未亲眼目睹这座建筑的竣工,他于建筑开放后的第二年去世,享年51岁。或许20年前,它可能会遭到拆除,而如今,奇普菲尔德则认为:“人们对那个时期的那些建筑建造得更好。看看那立面,它的构造和材质。我们现在建不了,造价太高了。然而,那个时代的大量建筑正在被摧毁,我们正面临着失去整整一代文化的危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