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人抢1个名额!选错专业肠子悔青,他还有翻盘机会吗?

评论 · 18 浏览

一个山东师范大学的环境科学本科生,怀揣着读博的梦想,报名了一所985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想成为直博生。这事儿听起来挺励志,但结果却让他傻了眼。他选了环境管理与经济专业,本以为能靠着兴趣和努力

  一个山东师范大学的环境科学本科生,怀揣着读博的梦想,报名了一所985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想成为直博生。这事儿听起来挺励志,但结果却让他傻了眼。他选了环境管理与经济专业,本以为能靠着兴趣和努力脱颖而出,可一看网审名单,52个人竞争一个名额!相比之下,环境工程只有3个人争一个名额,环境科学也才5个人。他肠子都悔青了,心想:这竞争也太夸张了吧!

  

  这位学生叫小李,家境普通,父母是山东小城的工薪族。他从大一开始就对环境问题感兴趣,觉得保护环境是件有意义的事儿。大学四年,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平均分85以上,还拿过几次奖学金。申请直博是他给自己定的大目标,想通过读书为国家环保事业做点贡献。可没想到,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

  他选的环境管理与经济专业,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简单说,就是研究怎么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比如碳排放交易、绿色金融这些。听起来是不是挺时髦?小李当初选这个专业,也是觉得它跟政策、企业挂钩,未来就业面广,机会多。可他没料到,这专业的直博名额竞争会这么激烈。

  为什么环境管理与经济这么火爆?其实不难理解。现在国家特别重视绿色发展,碳中和、碳达峰是热门话题。2021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让环保和经济结合的领域成了香饽饽。企业、政府、甚至国际组织,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绿色产业相关岗位需求同比增长了15%,尤其是环境经济方向,招聘需求翻了倍。

  再看看高校这边,环境管理与经济专业不像环境工程那么偏技术,也不像环境科学那么偏实验。它更偏向政策分析、管理思维,门槛相对低,吸引了大量文科生、理科生甚至跨专业的学生报名。52个人竞争一个名额,背后是大家对这个方向前景的看好。谁不想赶上这波绿色经济的风口呢?

  小李的处境有点尴尬。他的学校不是985也不是211,起点比那些名校生低一截。虽然成绩不错,但科研经历几乎为零。直博生选拔特别看重科研能力,比如发过论文、参加过项目,或者有牛导的推荐信。可小李呢?大学四年忙着考试和社团活动,压根没机会接触正儿八经的科研。这让他在52个人的竞争中,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更糟的是,他发现通过网审的对手里,不少人背景硬核。有的来自顶尖高校,带着SCI论文;有的已经跟着导师做过国家级项目;还有的拿过国际竞赛的奖。相比之下,小李觉得自己就像个“裸考”的考生,靠着一腔热情硬着头皮上。

  

  这事儿让小李有点灰心,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机会。直博生选拔不只看背景,还看面试表现。环境管理与经济专业需要综合能力,比如对政策的理解、对数据的分析,甚至临场的表达能力。小李觉得自己虽然科研弱,但口才不错,平时也爱看新闻,对环保政策有点了解。他决定抓住面试的机会,好好准备。

  怎么准备呢?小李开始恶补专业知识。他找来近几年的政策文件,比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条条研究。还看了不少碳中和的案例,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税、日本的绿色债券。这些东西听起来复杂,但小李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就像家里做生意,得算清楚成本和收益,环保也是这么个道理。

  他还找了学长学姐取经。有人告诉他,面试时导师最爱问“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小李准备了一个接地气的回答:“我老家空气污染挺严重,小时候常咳嗽。我想学这个专业,帮家乡找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护环境的方法。”这话不花哨,但真诚,容易打动人。

  小李还报了个线上培训班,专门练习面试技巧。培训老师教他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在回答问题时突出逻辑。他还模拟了好几次面试,练到不紧张为止。慢慢地,他觉得自己底气足了点。

  

  小李现在还在准备面试,成败未知。但不管结果怎样,他已经开始改变自己。失败了也没关系,起码他敢迈出这一步。未来,他可能会继续考博,也可能去企业锻炼几年再回来。路还长,谁知道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