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长发现自家的孩子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刚步入青春期时,比如喜欢照镜子、开始注重穿衣打扮等。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是否正常,孩子会不会过于追求表面的美而忽略了内在品德的追求,甚至会花太多时间在打扮上以致影响学业?其实这和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发展有关。
自我概念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独特之处的感觉,就是对“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自尊则是对自己的这些特质的评价。
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如果问他们“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主要回答的是生理特征,这也是孩子开始关注自己外貌的时候。
7~8岁时,孩子开始经常进行社交比较,在和别人的对比中也会对自己的外形更加关注。
到了青春期,因为生理的迅速发育,大年龄的孩子会很快地意识到身体外貌上的变化,比如男生长出喉结、女生乳房发育等。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兴奋,也有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害怕,这是由对自己外貌特点的不同评价而产生的。身体外貌也是孩子对自己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在心理学上,对自己外貌的感觉和评价,也有一个专门的词去形容,叫作“身体意象(body image)”。积极的身体意象对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很有帮助,而消极的身体意象则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比如,有些孩子明明已经很苗条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瘦、不够好看,甚至因此故意少吃东西,对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孩子在外貌上的关注是他们正常身体形象、自我概念和自尊发展的一部分。只要不是过度在意,不影响到日常生活,父母可以用理解和引导的方式回应孩子对外貌的关注,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审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身体意象和自我概念。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形象。